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电视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达人秀》 别样精彩
内蒙古新闻网  11-12-09 09:55 打印本页 来源: 搜狐娱乐  
 

曾小龙《茶艺侠客》

  上周日,第三季《中国达人秀》第三集节目盛大登陆东方卫视。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位达人们在节目中上演了不可预知的精彩与感动,给观众们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也是最夺人眼球的当属一批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达人们。四川小伙的“功夫茶”技惊四座、内蒙古女中音斯琴的“呼麦”透露出浓浓的大草原气息,博得满堂彩。赤峰大爷的“无笔飞书”让一向能言善辩的波波也自叹不如。

  闭上眼倾听草原“呼麦”,大自然仿佛就在眼前

  斯琴,35岁,航空公司地勤,来自内蒙古大草原。此次来到《中国达人秀》她将蒙古族神奇的呼麦带给全国的观众,让城市里的人们真切感受了一把来自草原的吟唱——呼麦。

  呼麦,义指“喉咙”,即为“喉音”,又称“蒙古喉音”。一种藉由喉咙紧缩而唱出“双声”的泛音咏唱技法。斯琴带来的正式这种独特的演唱,一开唱她低沉的声音就镇住了观众,神秘深邃就仿佛置身无际的草原。等歌曲进入了高潮,斯琴的表演更是让人拍手叫绝,她同时发出两个声部的声音,低音辽阔悠远像草原上的风激荡在山谷,高音清脆嘹亮像天空中呼啸而过的雄鹰。这个介于口技与歌唱之间的技艺让观众眼前一亮。斯琴介绍说,呼麦是蒙古族传统的一种技艺,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逢年过节聚会的时候,族人都会闭着眼睛欣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赤峰“姿势爷”无笔飞书,绝非哗众取宠

  来自赤峰的57岁的姜尚志是第二个登台选手,身着红色唐装,留着内八字胡的他一脸严肃走上舞台,台上的评委和台下的观众被其装束和表情逗乐了,还以为他是模仿鲁迅先生,波波首先坐不住了,他首先发问你是要表演什么?怎么这么像鲁迅先生?姜尚志还是一脸严肃回答,我是很喜欢鲁迅,但样子并不是特意模仿,这胡子自己留了40年了,这次来达人秀舞台是要给大家表演无笔飞书绝活。随后姜尚志拿着准备好的注满墨汁的针管在准备好的纸上飞写了“龙的传人”,其精湛的表演让台上台下的评委和观众们大开眼界,他每个字收尾时转身的动作更是逗乐全场,波波更是上台模仿,可是怎么也做不到姜尚志那么标准,姜尚志还是严肃的说:“这个动作不是哗众取宠,是写字时速度要快,否则会留下一个墨疙瘩。而且你必须掌握任何一个汉字的走向,并且熟烂于心。”在波波要求下姜尚志又给大家写了一幅字,可是由于太紧张了,写了“广告继续”,而丢了一个“后”字,波波想试一试补上这个字,可是失败了,他下台时还是要姜尚志补上,并感叹这可是真功夫。最终,姜尚志获得了周立波和黄舒骏的“YES”,顺利过关。

  “功夫神茶”让黄舒骏鼓掌叫好,“父爱宣言”让周立波哭红鼻子

  酒吧中调酒师手里的酒瓶来回颠倒,天花乱坠,但绝对想不到中国的茶壶也能这么玩。周日的节目中,34岁的四川小伙曾小龙就能玩出这样一手绝活。虽然曾小龙只是在澳门做一个茶艺的服务员,但一把铜茶壶在他的手中或旋转或高抛十分灵巧、他甚至将长长的嘴的茶壶当金箍棒一样旋转。灌满滚烫开水的茶壶,竟仍能滴水未漏,稳稳当当地被斟入了精致的小茶杯中。

  小龙的才艺让三位观察员折服。即使挑剔如黄舒骏都说:“你这个表演的技术水平,全世界都看得懂;你这个表演的难度,全世界也都看得懂;你这个表演的创意全世界更看得懂,所以我要给你‘yes’。”当伊能静担心他的节目是不是只有这些,他更是信心十足:“没有三两三,不会上梁山,没有八两八,不是好爸爸”。

  尽管言语间充满幽默,但当三位观察员让他通过《中国达人秀》舞台对女儿和老婆说一番话,小龙的话朴实无华,却让三位观察员都动容。他说:“班里的小朋友都有爸爸,而且工作都很光鲜,或是公务员或是人民教师。我站到舞台上,就是想向女儿证明:爸爸虽然是服务生,没那么体面,但爸爸不比其他任何一个爸爸差,爸爸一样会让你狠狠地幸福。”他的这番父爱宣言深深地打动了波波,一直在达人的舞台上铁面无私打假的他,竟在台上哭红了鼻子。

  在澳门期间,为了练就这一身功夫,小龙在身上也留下了无数烫伤的印记。说起当初离家外出赚钱的经历,一向淡定的小龙不禁鼻子有点酸。离家时女儿仅4岁,当时,女儿抱着他大腿,哭喊着“爸爸不要走”,自己强忍心才离开。当时承诺“半年后就回”,转眼间他这一走就是五年,整整五年没见女儿,对于小龙来说现在似乎什么事都不如一家团圆来得重要。因此,此次来参加《达人秀》,小龙的梦想很朴实,“我想赚更多的钱,然后在成都开一家茶艺馆,我想天天陪在女儿和老婆身边。”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