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体育新闻 > 国内足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白岩松对话蔡振华 中国足球搞不上去根在足协
内蒙古新闻网  11-12-14 09:46 打印本页 来源: 腾讯体育  
 

  男足无缘“亚洲杯”、国奥告别伦敦、女足第一次爽约“世界杯”,2011高光之下的中国足球再次跌入谷底。针对这一让全国球迷沮丧无比的局面,央视记者采访了目前分管足球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并在2011年12月12日的《新闻1+1》节目中播出了《足球:最小的大事!》的专题片。

  访谈中,人们第一次听到足球管理人士正面、坦诚地承认“责任在足协”,而蔡振华副局长更是直观地指出,中国足球要想搞上去,最不能要的就是功利思想,他本人则有准备用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静心推动中国足球的发展。

  良好的态度是起步的基础蔡振华坦言“责任在足协”

  白岩松:前些天我有机会采访分管足球的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蔡振华,因为他的职责所以要接受这样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与其说我是一个提问者,不如说我是一个聆听者,以中国球迷的这样一种身份。蔡振华在乒乓球方面当然很行,而且是非常行,那么在分管足球领域又会给我们透露出哪样一些中国足球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呢?我在寻找一系列答案的时候,其实首先我要寻找的是一个态度,尤其是坦诚的态度。来听听蔡振华副局长这段话。

  蔡振华:说句实话竞技体育它是靠实力来说话,目前的国家队不仅是国足、男足还是女足,包括我们的国奥,整体的水平确实我们和亚洲和世界,我们是有差距的,根本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我们足协。中国足协在这几年里面,无论在政策制定上,在俱乐部的建设上,在国家队的建设上,我们的政策缺少长远,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必须要承担这个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面对未来。

  白岩松: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几乎第一次听到如此坦诚地去承认责任在足协,我想态度决定一切,这一句话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它恰恰是由在中国成功过的主教练米卢所带来的这样的一句话。我希望寻找到这样一个非常坦诚好的态度是中国足球慢慢起步,直到起飞的重要因素。

  好的规划还要能落到实处 蔡振华:有足够耐心和信心

  白岩松:蔡振华副局长的一段话,而且是承认差距的比较坦诚的一段话,我相信不是所有的中国搞足球的人,听完之后都会舒服。承认差距就是一种进步,更何况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国家队上,用蔡振华的话来说,它是整个一个体系,我说好,前面看到了态度,接下来又看到差距,就要回到足球发展的根本了。邓小平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一句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邓小平的很多话几乎都执行了,但是这句话居然真的没有很好地执行。现在到了该执行的时候了吧,那么该怎么样从娃娃抓起?

  蔡振华:我们已经做了一个计划,并且在“十二五”规划里面要进行实施,比如说校园足球里面,我们现在想在全国大概40个城市,2800所学校,像原来深圳那样的特区,给予一个特殊政策,具体简单来讲,就是所谓的重点足球学校,每个学校贯彻我们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里面,他们以足球为主要一个体育项目来进行锻炼。先培养学生兴趣,玩得高兴,而且我们第二个就是说,建立一个竞赛体系,这个里面我们细化,比如说我们先准备全国先四五个城市进行试点,竞赛体系里主要以城市为重点,不像以往一样非得要跨省,到全国某个地方去比赛,每周都有比赛。

  白岩松:是否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在这个想法方面的支持?

  蔡振华:无论是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还是目前教育部门分管体卫的领导,包括我们其他领导,我们坐在一起讨论研讨的时候,应该说这个大家都是共识的,只是说在具体工作里面,还需要很多地方去协调。投入我们现在都在做,比如说我们国家要主导,社会要参与,国家层面上我们现在也在和发改委、和财政部的同志探讨中国足球发展,比如现在的问题就是场地比较少,我们希望在全国的一二三线城市,有大众化的足球场地,有标准的11人,也可以7人、5人制,能够有场地让百姓、让学生、让孩子们来踢球。这个就需要从政府部门,从国家到省市,都能够来认识到,来支持这件事。

  白岩松:从今后的发展来说,是否可以像很多人开始所期待的那样,我们足球的发展能够不那么急功近利,能够踏踏实实下来,哪怕可能是几十年的功夫,不是哪几任领导能看到政绩的。

  蔡振华: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竞技体育没有比赛是不可能,它是一个关键,但是你所有工作是为了一个比赛,完成一个比赛,没有从整个系统上设计,这肯定是不行的。理论上讲我有十年的时间,我也已经做好这个准备,就是说为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做好铺路石的准备,再大的困难或者说挫折可能还有甚至更大,都不会动摇我自己的决心。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