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体育新闻 > 综合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体操盘点:中国霸主地位遇挑战 奥运任重道远
内蒙古新闻网  11-12-27 11:53 打印本页 来源: 腾讯体育  
 

  2011年转瞬即逝。中国体操梦之队虽然在本年度最重要的一次国际大赛——东京体操世锦赛上斩获4金5银3铜,再次坐上奖牌榜头把交椅,但霸主地位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展望明年伦敦奥运会,中国队任重道远。

  中国军团优势渐失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的中国队不仅一雪前耻,夺回失去八年之久的男子团体金牌,其他项目也全面开花,最终横扫9金1银4铜,金牌数比第二名美国队足足多出7枚,绝对的一家独大。之后的2009年伦敦世锦赛,中国队也有6金2银1铜入帐,领先第二名美国队4金,优势依旧明显。2010年鹿特丹世锦赛,中国队虽然只收获4金4银1铜,金牌数比第二名俄罗斯队还是多了2枚。

  此次东京世锦赛,尽管占据奖牌榜首位的依然是中国队,但金牌总数已经被美国队追平,双方各得4金。东京世锦赛也是明年伦敦奥运会的前哨战,从金牌分布情况看,中国队的霸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美、俄、日等军团的进步神速,跟中国队自身实力下滑也有很大关系。

男团五连冠(新华社图片)

  男队难掩隐忧

  中国队在东京世锦赛上获得的4枚金牌有3枚来自男队,分别为团体、吊环(陈一冰)和单杠(邹凯),其中团体为五连冠,追平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曾经创造的五连冠记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国家十次获得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的世界记录。中国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几近完美的发挥,让赛前一直叫嚣着要收复失地的东道主日本队再次没了脾气。

  虽然男团赢得兵不血刃,但中国队在全能和跳马、鞍马等单项上面的表现却难以让人乐观。众所周知,伦敦奥运会团体比赛实行的是5-3-3赛制,这就要求每个运动员都要一专多能。而中国队自杨威、黄旭等“钻石一代”功成身退后,这样的全能型人选却迟迟没有出现。

  东京世锦赛中国队只有滕海滨一人晋级男子全能决赛,最终仅排名第18位。日本队的则有两人晋级,领军人物内村航平所向披靡成就“三连冠”,这也是国际体操史上的唯一;后起新秀山室光史也摘得一枚沉甸甸的铜牌。日本队在全能方面的优势已经让中国队望尘莫及。鞍马和跳马也曾是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此次竟无缘前三,跳马甚至被挡在决赛门外。

  如果说卫冕冠军冯喆在双杠项目上的失手是意外,中国全能型人材的缺失和鞍马、跳马等单项的快速下滑则是教练组必须面对的课题,毕竟现在离伦敦奥运会的越来越近了。

眭禄日渐成熟(新华社图片)

  女队喜忧参半

  女子方面依旧是美、俄、中三国演义。尽管赛前美国名将布洛斯、萨克拉莫尼接连受伤无缘此次世锦赛,但新秀韦伯和马罗尼丝毫没有让大家失望,她们在团体决赛中以明显的优势将上届冠军俄罗斯队拉下马,充分显现出美国女队人材厚度大、善于临场发挥的特点。韦伯还在全能比赛中问鼎金牌,马罗尼则夺得跳马桂冠。俄罗斯队在领军人物穆斯塔菲娜因伤缺阵的情况下,表现同样惊艳,她们不仅获得团体亚军,还获得一枚高低杠金牌,此外她们在自由操和平衡木项目上也表现出强劲的实力。

  中国队的表现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新人姚金男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就挑起全队的大梁,为中国女队获得团体铜牌立下头功。随后她还获得全能铜牌和平衡木银牌、自由体操第四名,堪称中国队在本届比赛的最大发现。另外上周期选手眭禄也日渐成熟,并成为中国女队摘金夺银的主力军。忧的是,女队瘸腿项目跳马和全能依然没有起色,导致全能还是无法与美俄抗衡。高低杠曾是中国队的王牌项目,但大满贯得主何可欣的重大失误,让中国队又失去一块阵地。

  综述所述,中国军团伦敦奥运前景可谓任重道远。当然,体操健儿们也不会放弃任何夺冠机会。正如黄玉斌总教练在前不久的冬训动员大会上所言,“时间已经非常紧,现在我们所有的运动员都已经行动起来,无论从世锦赛的总结还是冬训的计划,尤其是在针对东京世锦赛上发现的一些问题上,都非常有针对性地逐项逐人做了非常仔细的计划,希望明年是一个丰收年!”(华奥星空 康少寒)

[责任编辑 雒扬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