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左后旗把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起点规划,全方位谋划,以“四强”促“四变”,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799元增加到2010年的5341元,年均增长13.8%。
强生态,变生态掠夺型为生态效益型。因掠夺式的开垦、放牧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该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明沙面积一度达到了400万亩,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面积达到130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面对严峻的生态现实,该旗坚持“生态立旗”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几年来,通过实施“双禁、双退、双还”政策,采取“封、飞、造、禁、移、调”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了沙漠增绿、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全旗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减少了60万亩,减幅达20%;森林覆被率提高到18.5%,年提高2.75个百分点;全旗植被盖率达7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强科技,变粗放式生产为科学化经营。该旗以“科技兴农”为目标,大力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沼气池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等项目。2009年以来,已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6个,总面积6.191万亩,涉及3000多农户;累计建设沼气池1万多户;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了1000个科技示范户、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配方肥销售网点12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土地面积达300多万亩。“十一五”期间,全旗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获得了“国家级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无公害果菜生产示范县”荣誉称号。
强龙头,变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规模化生产。该旗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帮助他们上规模,上水平。此外,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旗已引进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维尔肉鸡有限公司、禾丰粮食收购有限责任公司等14家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同时,倾力打造黄牛产业基地、绿色水稻基地、菌菜基地、林草产业基地,积极组建各类农合组织,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带动农民闯市场,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让农民分享产业链条上的利润,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旗已有各类农合组织440个。
强输出,变单一的农业收入为多渠道进财。该旗在抓好农业经济助农增收的同时,千方百计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专门负责劳务输出产业开发,并将劳务输出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劳务输出定任务、定名额、定时限。此外,为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该旗积极变规模型输出为质量效益型输出,变过去传统的直接输出就业为“培训就业”。 2010年,全旗农村牧区劳务输出达10.7万人次,其中6个月以上稳定务工人数达65152人,培训输出22231人,劳务输出总收入达6.2亿元。(记者 何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