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眼镜、牛仔裤、真皮皮鞋,开着银白色城市越野车,眼前的安二敏很难让记者把他和农民挂上钩。
今年36岁的安二敏是土生土长的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巴音乡西水泉村人,但与同村人不同的是,他是内蒙古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集宁市工作了一年,感觉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恰巧赶上巴音乡大力发展红萝卜产业,于是做出一个决定:借政策的东风回家种地。
从2000年开始,安二敏开始收购萝卜,同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目前,他不但承包了村里的700亩地,还建起了现代化的红萝卜清洗、包装、销售车间,形成了红萝卜种植、初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产品出口到韩国、越南、日本、泰国等地。“现在农民种地有两大靠山:一是靠政府。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大,很多农业政策、导向都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信心支持,像指针式微灌、滴灌、微喷等基础设施,国家都投入了很大财力,所以像我这样之前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才有机会通过种地摆脱贫穷。二是靠现代化机械设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种地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的劳动力得到极大的解放,正因为这样,我才有能力种这么多地,才有精力延伸产业链。”安二敏分析着自己种地致富的深层次原因。
安二敏告诉记者,开春后将继续延伸产业链,建一个储存能力达1万吨的恒温储存室,以解决红萝卜的储存问题,从而实现反季节销售,把握价格主动权。
“很感谢国家的惠农政策让我在自己的家乡成就了一番事业。现在,我在村里住上了小二楼,在呼和浩特市也买了楼房,妻子陪着上小学的女儿常住在那里,日子过得很好,真是庆幸自己当初返乡种地的决定。”安二敏由衷地说。(记者 王连英 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