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2日,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与率先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的盟市领导一起参加了自治区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从而拉开了我区以呼包鄂为核心,打造自治区西部经济区的序幕。
从呼包鄂“金三角”率先发展到西部七盟市携手共进,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进呼包鄂“金三角”战略、“3+3”模式(呼包鄂地区与西部的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共同谋划发展)以及“5+1”战略(乌兰察布市被纳入东部盟市)之后的又一项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而统筹抓好西部经济区的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形成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西部经济区迎来发展春天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呼包鄂三市更是迅速崛起,支撑起了自治区GDP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呼包鄂与周边盟市间的相互借力和互通要素变得越来越迫切———
鄂尔多斯市发展煤化工产业,需要巴彦淖尔市的水资源为支撑;
乌海市及周边三盟市6个工业园区形成的“小三角”急需统筹协调;
乌兰察布市作为我区西部经济区对接京津冀晋的东大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指出:“经济发展从来是相互联系的,在全球化时代,没有经济发展的孤岛,呼包鄂进一步率先发展,只有在更好地统筹区域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而呼包鄂周边盟市,则需要向呼包鄂靠拢,接受其辐射带动———
乌兰察布市只有背靠呼包鄂,才有资本对接京津冀晋;
巴彦淖尔只有主动向东靠拢,才能避免被边缘化;
而乌海、鄂尔多斯、阿拉善“小三角”的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呼包鄂“大三角”的支撑……
有关部门调研分析,我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一是区域集中,西部盟市在地理上相对集中,基本上分布在沿黄河一带,即使是距离较远的乌海市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之间也不过600多公里。呼包鄂呈品字形分布,三市与其他盟市之间相互联系比较便捷。二是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西部盟市基础设施条件总体较好,铁路、公路、民航、电网基本形成体系,人员等要素流动相对便利。三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区69%的电力装机、79%的炼钢、一半的有色金属以及绝大部分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高科技等行业都集中在这一区域,上下游产业关联度较强;四是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西部盟市城镇体系比较完备,分布着呼、包两个中心城市,集宁、东胜、临河、乌海等四个次中心城市,还有几十个初具规模的县域所在镇,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的基础正在形成。
有准备的西部盟市由此迎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