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乐山镇的村民们农闲时时常会到文化大院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村里的文艺骨干们还会在这里为他们表演;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许多蒙古族老人每当夜幕降临就会准时来到离家不远的宣传文化中心,兴致勃勃地收听蒙古语说书乌力格尔;湖北武汉的市民已把免费开放的图书馆作为节假日休闲的重要根据地……近年来,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有力推进让城乡居民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日增与城市文化发展差距渐小
农历新年已经过去,但长春市乐山镇乐山村村民李凤娟家最近几天依旧热闹。原来,落户于她家的文化大院“欢乐庄稼院”,在春节前后这段农闲时间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活动,大家在文化大院里排小戏、演段子、扭秧歌……好不热闹。
65岁的李凤娟告诉记者,自办的文化大院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用自家瓦房“改装”的。“我爱好文艺,还爱张罗,以前大家伙就爱往我家凑,一起唱歌跳舞。2009年,政府支持我把小院‘升级’为文化大院,给我们送来了乐器、锣鼓、音响,还给我家院子铺了新地砖,我们搞文艺的劲头更高了!”
如今,李凤娟的文化大院时常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李凤娟还和村里的文艺骨干组成小剧团和秧歌队,在农闲时节为乡亲们表演。
近年来,吉林省将文化大院建设作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来抓,连续多年将其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吉林省已建成4000多家文化大院,其中838家为农民自办;仅去年,吉林省就通过文化大院组织活动10万余次,直接参与人数500余万人,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文化大院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都有效地丰富了各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增加各地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与城市文化发展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辽宁省完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在农村放映电影14.5万场,基本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建成农家书屋11762个,覆盖所有行政村,为十二五的农村文化惠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广西投资3994万元新建了91个设施齐全、功能领先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了8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成立了955支文艺队、880支篮球队,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彻底改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议题提出,强调“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基于此,在未来五年,广大农民必将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获得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