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上午,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书面形式印发给全体代表进行了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增长稳定、质量提高、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246.1亿元,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8%,第二产业增长17.8%,第三产业增长11%。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报告显示,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农牧业生产得到加强,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达到8400万亩,增长2.3%,粮食产量达到477.5亿斤。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设施蔬菜面积22.4万亩,达到152.4万亩。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全年肉类产量达到240.7万吨,牛奶产量达到908.2万吨;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158.9亿元,增长18.2%。特色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原煤产量达到9.79亿吨,增长25.1%;发电量达到2970.5亿千瓦时,增长16.8%。交通运输业增长较为稳定,铁路货运量6.8亿吨,增长10.7%;公路货运量10.4亿吨,增长21.7%。商贸流通业较为活跃,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3.7%,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2%。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868.5亿元,比上年多增241.5亿元;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项需求——稳定增长
报告显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势较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万亿元,增长21.5%,高于上年2.4%。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私人控股企业投资增长38.5%,占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比上年提高6.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36.6亿元,增长18%。全年全区汽车销售量47万辆,增长33.8%。商品房销售面积3620.1万平方米,增长19.9%;商品房销售额1360.8亿元,增长27.8%。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19.4亿美元,增长39.1%,比上年提高10.4%。
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企业效益、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报告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35.2亿元,增长50.8%。煤炭行业仍是工业企业利润的主体,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44.1%。全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2264.1亿元,增长30.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8.9亿元,增长27%。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增长1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增长20.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报告显示,一是西部经济区产业布局调整深入推进,沿黄沿线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665.8亿元,增长35.1%,实现销售收入6334.5亿元,增长38.8%。二是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3%和25.9%,分别比全区平均高0.3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全区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780项,引进国内(区外)资金3000亿元,增长9.5%。四是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加大。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
报告显示,2011年我区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就业形势稳定,全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6.3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1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0.6万套,农村牧区危房改造7万多套。社会保障标准较大幅度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多项社会保障标准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实施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23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了保障范围,发放价格补贴3.15亿元。启动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自治区本级安排资金6.3亿元,54.2万在校生受益。
2011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较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报告中也指出了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一煤独大”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等。
报告提出了2012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水减排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记者 燕燕飞)

点击进入:2012自治区“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