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随着近期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回升,全国蔬菜价格整体呈降势,其中叶类菜价格降势尤为明显。观察呼和浩特最近的菜价走势,由于本地菜开始上市 ,呼和浩特菜价终于回落了!
鲜菜批发价格开始回落,零售商不敢大量进货,恐压货变质赔钱
“茼蒿多少钱?”“4块钱,”“哦,降了,前几天还六七块呢。”“是啊,这几天本地菜陆续上市,菜价也是一天一个价,慢慢降下来了。”家住赛罕区奈伦和兴园小区的李晓敏去小区附近的小超市买菜,终于发现这坚挺了多日的菜价有些回落的迹象了。超市老板说:“这几天我们都不敢多进菜,一方面是怕今天进的菜明天价又跌了,另一方面是天热了菜确实也放不住了。”
记者对照4月10日与3月30日食全食美美通首府无公害食品物流中心提供的每日菜价数据发现,近日鲜菜价格开始逐渐回落。4月10日,大白菜批发价格是1.4元/公斤,小白菜批发价格是3元/公斤,芹菜批发价格是3.2元/公斤,西红柿批发价格是5元/公斤,青椒批发价格是9元/公斤,茼蒿批发价格是3.4元/公斤,干蒜批发价格是5.2元/公斤,香菜6元/公斤。同样的蔬菜,3月30日的批发价格分别是1.4元/公斤,3.8元/公斤,4元/公斤,6元/公斤,12元/公斤,4元/公斤,4.4元/公斤,17元/公斤。除大白菜价格未变,其余蔬菜价格均呈回落态势,其中,香菜价格降幅最明显。但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近期全国蔬菜价格虽呈降势但整体仍处高位。七成左右监测蔬菜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大葱、圆白菜、大白菜同比涨幅居前,均超过50%,其余上涨品种同比涨幅多在30%—50%。
本地蔬菜每年6—9月处于生产旺季,其余月份严重供不应求,外地菜运费、人工费等成本导致菜价高
记者调查,呼市本地菜长期以来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人口的逐渐增多,这个矛盾更日益凸显。首先,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本地蔬菜每年6—9月属生产旺季,蔬菜上市集中,而10月到来年4月则明显不足。另外,近些年城市扩张导致不少蔬菜大棚被拆毁,菜地缩水。再加上呼市蔬菜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从蔬菜生产到销售的链条不健全,与市场、超市等没有形成对接,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蔬菜经过菜农———菜贩———批发市场———便民市场———消费者的几级市场,菜贩子压低收购价,提高批发价,形成“两头受损,中间受利”的现象,菜农种菜积极性不高。
食全食美公司美通食品批发市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美通食品批发市场的蔬菜,大部分货源来自山东,今年年后山东天气寒冷,一些菜农没有及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致使一些蔬菜产量减少,蔬菜青黄不接,导致蔬菜价格的上升。另外,柴油、地膜、农药等农资价格的上涨,使蔬菜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在流通环节,果菜类、叶菜类不耐长距离运输,大规模的跨区销售和长途运输中的较多流转环节,进一步增加了蔬菜损耗率。再加上人工费、公路收费和冷库的建设成本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也推动蔬菜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这些天北方气候逐渐转暖,本地菜生长速度加快,菜价开始逐步回落了。”
本地蔬菜大棚需扩大规模,提高蔬菜科技服务队伍
近几年,每年的呼市两会上,首府的“菜篮子”建设都会被提上议事日程,今年也不例外。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经过实地调研,发现了呼市蔬菜大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蔬菜大棚发展受到城市化的制约。呼市菜地保护田面积在十余年间呈现“高———低———高”的曲线发展脉络,2001年前建的1.05万亩温室大棚及中棚,在2005年被拆毁占用了0.42万亩。2006年以后,保护地面积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不少蔬菜大棚又被拆毁。2009年蔬菜保护地面积为2.72万亩,2010年为2.2万亩,一年间减少了0.52万亩。蔬菜大棚利用率不足,存在闲置或被当大田用的现象。部分温室暖棚因不能适应冬季的寒冷而被闲置,目前呼市地区有0.72万亩厚墙体温室,其中只有0.5万亩能在冬季生产蔬菜。还有一些蔬菜大棚由于
技术、资金、设施等多种原因,改作种植花卉或养殖业等其他利润较高的产业。很多大棚本身构造很完善,具备一年四季生产蔬菜的条件,但是由于水利设施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全,影响蔬菜生产。
建议提高蔬菜科技服务队伍,解决菜农技术难题。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积极引导扶持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菜农与超市、蔬菜批发市场对接等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增加菜农收入,稳定蔬菜价格。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先进技术。积极探索蔬菜大棚风险防范机制,改变菜农冬季回避风险、只种低风险低回报品种的现状,提高蔬菜大棚的效益。
大力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力争使地产蔬菜供应量夏秋两季达到75%以上,冬春两季达到40%以上
近几年来,蔬菜价格一直备受关注,为增加本地蔬菜市场供应量,平抑蔬菜价格,蔬菜基地建设工作连续几年被呼市列入“民生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2010年,全市菜田面积16.8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70万吨。2011年,蔬菜总产量达到85万吨,地产菜的供应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一年四季供应不均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本地蔬菜夏季供应率在60%左右,冬季仅为10%左右,大量蔬菜需从外地调运,导致菜价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从今年开始,呼市下大力气抓蔬菜产业建设,将蔬菜基地建设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列为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工作。蔬菜保护地建设力度为历年来最大,具体建设目标为,计划2012—2015年全市新建蔬菜保护地16万亩,每年建设3万亩以上。其中高效日光温室占70%,建设占地面积10万亩,塑料大棚占30%,建设占地面积6万亩。力争使地产蔬菜供应量夏秋两季达到75%以上,冬春两季达到40%以上。为确保目标任务实现,呼市成立了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重点项目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还将与各旗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各旗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强力推进,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记者刘志贤)
【延伸阅读】
内蒙古要打造环京津绿色蔬菜基地
内蒙古地域辽阔,总耕地面积1.07亿亩,人均土地面积为0.05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人均土地的6.3倍;人均耕地4.6亩,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3.2倍,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此外,我区水源、土壤、空气符合国家绿色标准,具有独特的生产无公害、绿色设施蔬菜的条件。同时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区有18个口岸与俄蒙通商,成为俄蒙蔬菜进口的最佳选择;与8省区毗邻,与京、津、唐、沈、长、哈等大城市距离在500公里范围内,作为环京津大中城市蔬菜供应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的地位同样非常明显。
自治区规划,到2015年,全区蔬菜总面积要突破300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要达到844万吨,除实现蔬菜基本自给外,60%可调往周围大中城市。“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要打造四大优势规模蔬菜基地,即依托满洲里口岸,以俄罗斯远东市场为目标的东部设施蔬菜外向型基地;以京、津、唐及江、浙、山东市场为目标,兼顾向北通过二连浩特口岸以蒙古市场为目标的中东部环京津设施蔬菜基地;以满足呼、包、鄂及乌海市城市市场为目标的中西部环城设施蔬菜基地;依托甘其毛道和策克口岸,以中亚及东欧市场为目标,兼顾向南以银川市、兰州市为目标的西部出口设施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