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村民:入股兴和县农村信用社为啥多年不分红?
内蒙古新闻网  12-04-20 09:33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在1983年和1993年,我们村的许多村民在信用社贷款时,信用社直接扣下一部分资金让村民入股,并且发放了《股金证》。可是,多少年过去了,有些村民至今不仅没有得到一分红利,连本钱也没有拿回来。”4月中旬,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赛乌素镇郑家村的村民向记者反映。

  4月17日,记者赶到郑家村采访时了解到,早在1983年,有些村民到兴和县钦宝营信用社贷款时,信用社就在贷款资金中直接扣下一部分钱作为村民的入股股金,并且给村民发放一本红色的《兴和县社员股金证》,该证上不仅盖有兴和县钦宝营信用社的公章,社员权利一栏中还明确标明:“1.享有本社举办的、符合国家信贷政策规定的,贷款优先权。2.获得本社章程规定的股金分红和享受本社举办的集体文化、福利事业利益。3.有权参与本社各项工作的讨论,管理和监督。4.有权选举或被选举为社员代表或理事会成员。4.有权要求理事会召开临时社员代表大会。”村民张永义手中至今还保存着于1983年领取的《兴和县社员股金证》(如图1),当时的入股金额22元。该证上明确显示,张永义只是在1983年享受了一次金额为6.6元的红利,此后再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村民李有才持有的《兴和县钦宝营信用社社员股金证》(如图2)上显示:在1993年入股63元;2002年入股113元。李有才也只是在1993年当年获得红利28元,此后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采访中,郑家村的多名村民向记者证实,村民们入股多年来,几乎没有享受到任何股东应该享受的权利。后来,兴和县钦宝营信用社更名为兴和县赛乌素镇农村信用社。直到2010年,很多村民按照兴和县赛乌素镇农村信用社要求前去退股,除了拿回了本金之外,只是一次性给予了本金的20%红利。不过,有些村民至今仍未退股。有村民说:“按理说,既然我们已经入了股,就是信用社的股东,信用社应该按照每年的盈利情况,年年给我们分红,可为啥这么多年也不给我们分红?作为股东,我们对信用社的财物情况应该具有知情权吧?可我们自从入股后多年来,根本就无法得知信用社是否盈利,盈利多少等情况。后来信用社给一些村民退股时给予的20%红利,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按照这么多年来的物价行情,1983年的100元,至少也能顶现在的1000元花,可信用社只是给了本金的20%,即便是这么多年算存款利息也应该比这多呀!”

  随后,兴和县赛乌素镇农村信用社主任辛志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绝大多数村民都已经退股,只是有极少一些村民由于没有得到退股的消息才至今没有退成。对于为啥没有年年按照盈利情况为入股的村民分红的问题,兴和县农村信用联社(上级部门)副主任刘延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983年以来的多年间,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年年亏损,只是到了近两三年,情况才有了好转,有了盈利。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如今信用社每股股金的底线为1000元,可1983年和1993年入股村民的股金绝大多数都不够,因此我们要求这些入股村民要么退股,要么补交不足的股金。”当记者问及“按照你的说法,从1983年以来多年间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可这些村民股东在没有分红的情况下都跟着你们挺过来了。如今,你们信用社的日子好过了,却又一脚把这些村民股东踢出来了。这是否公平?”时,刘延飞也说:“这样确实有点不公平”。(首席记者 张弓长)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呼伦贝尔开展防火...
“棒子”真棒
保畅通
又到桃花盛开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抓质量 抢进度 保工期
蒙古文版《学生科学技术百科》首发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