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农民亲切地称他们为“农村3·15”
 

  这几天,五原县的农民们正忙着买种子、化肥准备春耕,然而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五原县工商局车站工商所的工作人员也在忙乎着准备种地。他们究竟种的是谁的田?

  “前两年,我们搞了大棚播前试种。3月20日左右在暖棚中对各个经营户提样备查的种子提前试种,等农民5月20日后下种时,暖棚中的作物已长成开花,发芽率等指标基本就能看出来了。如发现有发芽率不高的种子,我们会建议经营户将种子拿到有资质的质检中心进行检验,如果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就要求他们将已售出去的种子全部召回。”车站工商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去年春播期间,我们对李某经营的一批葵花种子进行发芽培育时,发现该批种子发芽率很低。于是请来农艺师作了鉴定,确定种子存在质量问题。而那批种子已被李某批发出去500公斤,我们督促其立即召回,所幸种子还在批发商手里,没有销售到农户手中。”

  因为有播前试种,又有农艺师的指导和鉴定,农民在购买种子时都愿意买工商部门推荐的种子,这样,既可以减少因种子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还可以让农民免遭伪劣种子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使经营者避免了眼下挣小钱、秋后赔大钱的风险。

  从去年开始,当地政府无偿提供20亩试验田,由工商人员搞种子大田试种。特别要试种市场份额较多的葵花种子品种,发芽率高、质量好的种子要在农户中进行推广。

  “大田试种能全程跟踪种子长势,为秋后易产生的农民消费纠纷提供样板,也对种子经营户起到了监督、警示作用。”五原县工商局局长殷旭阳介绍。

  “每到春耕时节,我们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假劣农资流入市场,进入田里。每年从3月份开始,我们就到各个农资销售点和乡镇查农资,送服务。”这两天,巴彦淖尔市工商局市场管理科李俊的皮肤又晒黑了。自从“红盾护农”活动开展以来,每年从春天到秋天,他的工作重心就是如何确保农民顺利春耕。

  从2004年开始,巴彦淖尔市工商局将每年的3月14日定为“红盾护农”送法维权保春耕活动日。这段时间,全市千余名工商干部已经深入到各乡镇,在农民中间忙着开展各项服务和维权活动,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村“3·15”。

  “为监管好农资市场,我们全面推行了进货检查验收、进销台帐、批次备案、索证索票、先行赔付、销售承诺、质量信息批露、质量追溯制度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管理制度。”李俊介绍说,在零售环节,他们把信誉卡改为发票样式,与销售发票、存根一并开具给了农民,这样既简化了程序,也便于农牧民维权。同时还经常公开披露农资企业和农资质量的违法情况,为农牧民选购农资把好进货关。

  巴彦淖尔市工商部门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不断加大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的力度。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和开展农资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和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农资商品的违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2011年,巴彦淖尔市共查办农资违法案件115起,案值总额310万元,抽检化肥70个批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56万元。

  今年,巴彦淖尔市工商系统以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为载体,建立了市、旗县局、工商所三级合同监管体系。加强涉农合同管理,规范合同文本使用,制定并推荐使用了《农副产品购销合同示范文本》等近20种合同示范文本。同时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提高农民和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合同意识,及时公示了在农业订单和农资购销中存在的合同欺诈行为和霸王条款,提高农民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规范签约行为。并对订单农业合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增进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任关系。

  “由于历年来查到的假农资都来自于流动商贩,所以,我们每次下乡时都会叮嘱农民,让他们到正规经销店购买农资。”李俊说:“通过工商部门多年来的监管,大部分正规农资经销店不会销售假农资。”

  除此之外,巴彦淖尔市已建立了251个12315联络站,覆盖面达到90%,大大畅通了农民投诉维权的渠道。

  采访中,很多农民欣喜地告诉记者:“先行理赔制更让我们心里有了底!”原来,当地农民如果在参加先行理赔活动的经营单位购买、使用农资商品造成农作物受损的,经调查核实,确实是因商品质量问题造成农作物伤害或构成欺诈行为的,将由经营者先行支付赔偿金后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记者胡芳 通讯员 赵贝磊 徐凤仙)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呼伦贝尔开展防火...
“棒子”真棒
保畅通
又到桃花盛开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某给水团赴神州飞船主着陆场区打井突击队出征
蒙古文版《学生科学技术百科》首发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