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引以为豪的呼市地下水资源,多年来由于工业企业、居民用水、外来补水不足等多种因素,正在减少。
自呼市实施引黄入呼工程后,地下水资源的消耗虽然得到缓解,水位也由原来的下降趋势出现扭转,并逐渐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无法改变居民饮用黄河水的现状。
按相关规定,工业企业不得开采自备井使用地下水资源。而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工业企业在使用黄河水的同时,需要地下水补给。
在现在的水资源基础上,即要保障工业企业用水,同时要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用水,一场用水之争就此展开。】
用水之惑
市民饮用地下水与黄河水,部分工业企业没有完全实现黄河水的利用,而不得不用地下水进行补充,这样的尴尬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极力想改变这种局面,希望市民能喝上地下水,希望工业实现黄河水的最大化利用。
但现在面对的一道坎就是,工业企业难以实现。
今年年初,在呼市召开“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企业使用黄河水的议案》。此议案受到重视,并被列为呼市人大今年的1号议案督促办理。
但在议案实施中出现分歧意见。
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内蒙古化肥厂以下简称“化肥厂”)和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以下简称“炼油厂”)是用水量较大的企业。
化肥厂自2006年开始使用黄河水。副总张治涛清楚地记得,当时公司利用闲置厂房投资近800万元建成了黄河水预处理装置——反渗透装置。
由于黄河水中絮凝物含量过高、氯离子含量超过企业用水标准,反渗透装置的保安过滤器滤芯使用20天就需更换一次,每更换一次仅材料费用就需10多万元。
如果100%使用黄河水,需要继续增加设备,必须再投资1000万元以上。2010年,公司再次投资800万元重新设计、改造并于去年8月实现了黄河水100%利用。
但是根据运行情况看,黄河水的完全使用对部分装置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产生严重的损伤。
炼油厂技术处处长王建军也表示,经过深度处理后的黄河水中氯离子的含量超过工业用水(注:黄河水中氯离子含量虽然对部分企业设备等等有影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不会影响饮用)指标,对一些仪器设备造成一定损害。
两家企业均表示,他们难以实现黄河水的全部使用,需要有地下水补充。
目前,使用地下水不止这两家企业,金山开发区以及其他工业园区还在使用地下水和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