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这个可有可无的地方,又来了个混饭吃的。”1984年,当23岁的杨立祥去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东园乡政府报到时,一位乡政府领导当面奚落说。“我又羞又恼,当即表示决不混饭吃,赌着气要干出名堂给他看!”杨立祥回忆说。
如今,杨立祥已经成为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司法所所长(司法助理员),27年来他风雨无阻,走村窜巷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已累计调解命案等各类纠纷8100多起,并义务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普及法制知识,有效促进了一方社会稳定,成为地方创先争优活动中学习的典型。做好乡村司法调解工作,也从一时“赌气”,变成了他热爱的事业。
“有些人遇事往后缩,他却是向前靠”
沙尔沁镇辖23个行政村,有近6万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0.8亩,人多地少,经济落后。史志上说,当地人“好诉讼”。
“民贫是非多,买卖无规矩,妻子难管教”,杨立祥对此深有体会,“一天到头,求助电话响个不停”。他说,虽然大部分是些民事纠纷,但是如果调解不及时,很可能会演化为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2006年,该镇小巴拉盖村的李怀亮干瓦工时,被倒塌的墙体砸死。家属赶到事故现场后,冲包工头李交其大哭大闹,并想把死者遗体抬到李交其家去,双方情绪激动,现场事态随时可能失控。
杨立祥闻讯后,立即骑摩托车赶到现场。时任小巴拉盖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的郭小铁回忆说,杨立祥一到就让把双方当事人隔离开,避免当事人用言语刺激对方。同时,他反复向双方介绍行为过激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且劝说以民事赔偿的方式了结纠纷,并且依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家庭状况等因素给出了5.1万元的建议赔偿金额。
“突然跑了个人要管事,谁搭理他啊!”郭小铁说,起初双方当事人都不让步,还冲杨立祥说了很多气话,嚷嚷着要去法院。杨立祥不急不恼,劝双方先派人到包头市区咨询律师,如果律师说的赔偿金额更高,再起诉也不迟,到时候他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当去咨询的人反馈回信息后,双方接受了他调解,那天杨立祥说得喉咙都哑了,中间都没顾上喝口水。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有他在,大伙就安心。”土合气村村委会主任范中全说,他上任八年来,村里共发生过两起人命纠纷,杨立祥不躲不推,最终都调解成功。另外,他还为村民调解婚姻、赡养、征地、边界等纠纷30多起,工作热情,调解耐心,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遇到棘手的有时还住在村里,直到调解完才返回。
据统计,27年来,经杨立祥调解的纠纷已经有8100多起。为了工作,他经常早出晚归,加班晚了就在办公室里睡。杨立祥的妻子周利花说埋怨说,一年到头他在外边跑,家里的事根本指望不上,孩子的学业不理想的,丈夫要负很大责任。
“有些人遇事往后缩,他却是向前靠。”东河区政法委书记刘燕丹说,人民调解工作是维稳的头道防线,如果每名司法助理员都像杨立祥这样,基层打官司、上访的事得少多少?地方党委政府的压力得减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