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优化支出结构,始终优先增加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投入。仅去年,乌市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12.1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67%。2011年,乌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4.5万平方米,发放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1192万元,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投资6700万元推进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建设大公交系统,方便市民出行;成立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会,共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对131人实施二次救助,发放救助金100多万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均等化;加快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建29个村级卫生室、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医院综合病房楼一期工程完工,城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
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完成,一个个民生保障制度的陆续出台,正悄然改变着百姓的生活。
看病就医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去哪家医院就诊,一般人会习惯性地去大医院找专家,城市里的居民还好办,住在乡镇的患者就不那么方便了。日前,家住乌兰浩特市郊区的李先生,选择了离家不远的乌兰哈达镇卫生院就诊,同样享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服务,意外地体验了一次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的便利快捷。
李先生患有二型糖尿病,日前,他到乌兰哈达镇卫生院做体检复查,发现肾功能和肝功能指标超标,由于李先生有血栓病史,卫生院的医生根据他的病情,立即为他联系乌兰浩特市医院内分泌科办理住院治疗,并联系好了床位。李先生入住市医院一周,血糖、肝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市医院内分泌科医生为他开出治疗方案后,又将他转回乌兰哈达卫生院。巩固治疗一周,李先生血糖稳定,体征正常,康复出院。说起这次住院,李先生感慨颇多。“没用找熟人不说,从市医院转回乡镇卫生院,离家近方便,新农合报销比例还由75%提高到了85%。”乐得他直说这次看病舒心。
近两年,乌市大力实施医药卫生体质改革,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公共卫生资源,按照城乡卫生布局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培训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打造覆盖市、镇、村的医疗服务网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城乡居民同享医改惠民阳光。
同质化服务,让百姓就医由看得上、看得起向看得好转变
乌市现有5所乡镇卫生院,69个村卫生室;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总体要求,去年底,乌市对公立医疗机构进行优化组合。
首先在市医院成立市、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中心,将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划归市医院管理,围绕医疗卫生结构布局、管理、信息、培训、服务五个一体化,对各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定额补贴制;行政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和药品统一管理的“三制五统一”管理。
乌市医院院长李忠福介绍说,实行“一体化管理”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不了的病人可以直接向市医院转诊,市医院随时提供医疗技术方面的指导,实现‘常见病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病到市级医院,康复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资源互补和良性循环的就医模式。改变以往城乡居民看病都上大医院的就医习惯,有效地实现患者分流。
在乌市南滨河小区,去年投入使用的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下三层楼1400平方米,就诊室、观察室、处置室等宽敞、整洁、明亮。
在二楼观察室打点滴的王先生原打算在市医院拔牙,因为牙周炎症,他带着医生开好的医嘱,回到居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这里离家近,条件又好,1个多小时打完针就回家里了。”
“目前,乌市6个社区服务中心同一标准建设,面积都是1400平方米,每个服务中心配备3个以上全科医生,按1比1比例配备了社区护士。有了人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迅速提高,辖区内群众常见病、多发病逐渐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乌市卫生局医改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现在,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但能治疗常见的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像量血压、检查心电、B超、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化验等同样能够在社区完成。
社区医生就是居民身边的保健医。“一次,社区里一位老人在家中突发心脏病,中心医生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居民家中,帮助患者服用救心丸做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在120到来之前,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最佳治疗时间。”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志强说。
乌市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都配备了全科医生和护士,服务范围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将关爱的触角覆盖到了每个居民小区、每一户居民。
一体化管理,让百姓就医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市目标迈进
乌市注重提升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干枢纽作用,在大力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对5所800平方米的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完善村卫生室基础作用,今年再建农村卫生室20个,规格80至120平方米。村卫生室实行“5室分开”,观察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诊室整洁明亮。为服务农牧民看病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奠定了基础
乌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乌兰浩特市市、镇、村一体化管理细则》,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形式,为全市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卫生保健,慢性病、地方病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重大公共卫生同质化服务。切实做到未病积极预防、有病及时治疗。
与乌市社区里的居民一样,住在乡镇村屯的居民每天饭后、空闲时间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走一走、坐一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现在农活忙,越忙越要想着经常过来测量血压。身体好,啥活儿都不会耽误。”乌拉哈达镇高根营子村村医陶德日胡叮嘱着前来就诊的村民。
为居民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孕产妇健康管理产后访视、儿童保健、免疫规划及传染病报告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乌市共为31.77万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2.9%。规范化电子档案建档率为60%,其中城市规范化电子档案建档率66.7%;农村规范化电子档案建档率39.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医生半年一次,下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开展居民健康体检,内容包括B超、心电、化验、乙肝五项等。村民李女士在一次健康体检中查出妇科炎症,她到市医院进一步确诊后,带着医生诊断回村里做康复治疗。在村卫生室,她买了10元的消炎药,按照新农合50%的报销比例,她只花了5元钱。村卫生室与农合办联网,当场核销。加上村民享受的是药品零差价,她花费的这5元钱真是没有一点水分。
乌市实施市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优化了卫生资源配置,实现了医疗卫生向农村覆盖,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村民们以前“看病进城”的就医习惯在悄然改变。(陆明 张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