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犬患”该如何治理?
 

  不分时段的犬吠不绝于耳,不分场地的犬便随处可见,肆意伤人的巨犬不拴犬链,浑身污垢的流浪犬到处觅食......随着家养犬和流浪犬的激增,“犬患”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相当多的市民已忍无可忍。

  呼和浩特:治理7年收效甚微

  7月18日晚,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城管大队的6名民警又出动了,带上补犬用的简单工具,他们沿街巡查,寻找着大型犬的身影。从6月份开始,城管大队开始了一场持续4个月的整治违规养犬专项行动。

  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市不文明养犬、违规养犬现象普遍,犬伤人事件屡见不鲜,“犬患”已经成为影响百姓正常生活的一大顽症。2005年,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养犬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治理“犬患”由此开始。

  记者调查了解到,“规定”实施7年来,收效甚微。“重点养犬管理区内不得饲养烈性犬、大型犬;不得携犬进入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携犬出户时,须束犬链;重点养犬管理区内,遛犬出户要避开主要街道和上下班人流高峰。”这些规定,对于很多养犬人来说充耳不闻。按照“规定”要求,居民饲养宠物犬和单位饲养护院犬必须实行登记办证和年检制度。但7年来,呼市只办理了6000多个犬证,犬证年检率、犬类疫苗注射率一直很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各类犬已达3万余只。

  “部分居民愿意养犬,但不执行有关规定;只有少数养犬居民严格遵守‘规定’。”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城管大队副大队长刘建军说:“类似的治理行动,我们经常进行。但由于不断有弃犬行为和流浪犬的无序繁殖,现在仅靠4名专职公安民警、1辆专用车、2只麻醉枪进行管理,实在是力不从心。”

  按照“规定”要求,公安、工商、畜牧、市容、居委会等都有职责分别落实犬类的登记年检、经营监督、防疫和查处破坏市容环境卫生等。但目前只有公安机关在单独开展养犬的管理工作,且由于人员、设备和资金等匮乏,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治理‘犬患’要从源头抓起。一要治理犬类无证照、无序经营行为;二要对养犬人进行管理、教育。”呼和浩特市一位人大代表表示,如果能积极引导和发挥居委会、村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使每个养犬居民都自觉遵守“规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犬患”有望治理。(记者 胡芳 实习生 郭素贤)

  违规养犬普遍流浪犬成隐患

  遛犬不牵绳,任由犬咬人;深夜犬乱叫,实在睡不着;抱犬进饭店,美食难下咽;犬便满大街,处处布“地雷”。对犬患的种种表现,许多市民忍无可忍。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华园、新城区团结小区、电力小区、幸福小区等几个社区发现,违规养犬现象普遍,不办理犬证、不尽养狗义务者大有人在。

  养犬者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7月15日下午,呼和浩特市幸福小区60多岁的张阿姨被一只大犬吓得浑身哆嗦。为此,她又和犬的主人大吵了一架。今年,她已经因为“犬患”和小区居民吵了4架。

  “小区里经常会突然冒出一只大犬,不咬人也吓得人一身冷汗,每次我都被吓得哆嗦、头晕,实在可恶!再不解决‘犬患’问题,我就不交物业费。”一说起小区里到处乱串的各类宠物犬,张阿姨情绪激动。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我抽到了廉租房!
亲,小心中暑!
草原套马
特警备战
莫旗部分地区突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最美时节看草原
草原盛会“那达慕”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