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拉善军分区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2-08-02 18:28 打印本页 来源: 阿拉善日报  
 

  “阿拉善”蒙语汉译的意思是“色彩斑斓的地方”。然而,跟随边防官兵的脚步走近阿拉善边境,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苍黄稀少的地表植被,终年肆虐的狂风沙暴,都难以让人联想起“色彩斑斓”这个词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阿拉善军分区所属部队一直坚守已有三十余载。三十多年来,一代代戍边官兵身处边关不言苦,戍守大漠写忠诚。他们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的“骆驼精神”和“环境苦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的“胡杨哨兵”精神,践行着“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神圣使命,用生命和青春捍卫了祖国北疆的安宁,用奉献和牺牲铸就了大漠不朽的军魂,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共和国西部边防军人的壮美凯歌。

   听党指挥,“生命禁区”写忠诚

  阿拉善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年平均降雨量37毫米,蒸发量4000毫米,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度,年平均10级以上大风80天左右。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阿拉善军分区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打造坚不可摧的“生命线”工程,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阿拉善戍边官兵常说一句话:“守的是边防线,过的是政治关”。清河口边防连因为缺水两次搬迁营房,但由于驻地无合适水源,官兵喝的依然是苦咸水,需要到80公里外的其他连队拉水。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连队的拉水车坏了,连续3天断水,消息传到中南海,周总理亲自批示用直升机给连队送水。

  5年前,刘柏林到清河口边防连当指导员,起初惊诧于很多战士秃顶、脱发,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长期饮用矿物质严重超标的苦咸水所致。

  2008年,北京军区首长到连队视察,得知官兵平时饮用苦咸水导致肾结石发病率极高的情况后,感慨地说:“边防官兵用生命守护着祖国北疆的安宁,一定要想办法为连队官兵解决吃水问题。”时隔不久,价值几十万元的净化水设备落户清河口,彻底结束了戍边官兵喝苦咸水的历史。

  如今,老边防找水、周总理送水、军区首长净水的“水故事三部曲”成为了他们教育官兵的生动题材。每年新兵下连、干部到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荣誉室,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党史、军史、连史教育课,让官兵们在解读荣誉、回顾历史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激发卫国戍边的斗志。

   “书记走边关”,强边固防续新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这一重要论述也为我盟军民携手、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6月中旬,头顶炙热的太阳,脚踩滚烫的沙石,盟委书记、盟国防动员委员会第一主任、阿拉善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云喜顺,率党政军慰问团历时4天,行程2800余公里,看连队、进班排、上哨所,先后走访慰问了驻守我盟的3个团级单位、2个营部、5个边防连队、4个执勤哨所,看望慰问了驻守在边防一线的戍边官兵。

  2008年底,阿拉善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冉中余拿起手机拨通了家中的电话,听着父母年迈的声音,铁骨铮铮的汉子流下了歉疚的泪水。冉中余在日记中写道:爹娘年迈,身体越来越不好,作为他们的儿子,我没能在他们身边尽孝,是我愧对他们。但是作为祖国的儿子,我为祖国站岗、放哨,保卫边疆千百个家庭,爹娘为我是祖国的好儿子骄傲。

  冉中余在连队服役近10年。2008年之前,连队和上级通信用的是架空电话线,由于老旧设施经常出现故障,维持部队的基本通信都很困难,更别提和家人经常通电话了。2008年底,盟委、行署协调中国移动阿拉善分公司,为边防连队驻地修建移动信号塔。至此,我盟边防连队实现了移动信号的驻地全覆盖,驻地官兵能够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了。现在,部队跟上级部门之间不仅全部接通光缆,还实现了视频通话,边防一线的情况随时随地都能传输回来。

  近年来,盟委、行署先后为边防建设和民兵训练投入800多万元,配套基础生活设施,改善执勤训练条件,帮助一线连队哨所解决水、电、暖等问题,提高了边境管控信息化水平。

   视驻地如故乡,汗洒“驼乡”做贡献

  驾车驰骋在荒无人烟的边防线上,每隔几十公里就能看到一块“有困难,请到连队来”的醒目标牌。当地牧民说,以前在戈壁滩里遇到生病、迷路、车坏等困难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现在在最危急的时刻,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人民子弟兵。

  为大力支持“第二故乡”发展,解决当地百姓最实际、最困难的问题,近年来,部队累计出资40余万元,出动兵力3500余人次,帮助5个嘎查硬化公路、修建学习室、捐赠图书杂志、开展学生军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等。通过人力帮建、科技帮带、实物帮扶等形式,帮助500余户农牧民脱贫致富。

  阿拉善军分区连续18年坚持实施希望工程,圆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的大学梦。自1995年起,陆续启动了“引资助建”“春蕾助学”“帮建少年军校”等项目。近年来,军分区又开展“一助一”助学活动,所属部队与驻地8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建资金200万元,动员团以上干部个人持续捐资2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68人完成学业,其中76人考入高校,圆了大学梦。

  在戍守边关的同时,广大官兵还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在阿拉善大地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2002年以来,阿拉善军分区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合作共建“青年世纪林”,一起治沙绿化。10年来,深交所13批600多名员工先后深入阿拉善大漠,把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浇灌成绿色的希望。经过军地双方的艰苦奋战,在腾格里沙漠边缘逐渐形成了东西宽约1500米、南北长近7000米的绿色长廊。“青年世纪林”由最初的5000亩扩大到现在的1.8万亩,完成造林8000亩,其中3228亩通过验收,达到国家林业部规定的成林标准。基地中种植的梭梭、沙枣、花棒、刺槐、沙柳、杨柴等9个品种已成规模,远望去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对遏制土地沙漠化、改善地区生态起到了明显的“锁边”作用。

   军民鱼水情意浓,大漠遍开“双拥花”

  2012年1月下旬,年关将近,距离盟府巴彦浩特数百公里外的神仙山哨所内,官兵们正为新年忙活着。

  寒冷的茫茫戈壁滩上除了几峰骆驼和寂寥的梭梭草外,难觅人烟。然而一上哨所,只见不大的营房里挂满了五彩斑斓的丝带,再加上军分区机关干部特意从巴彦浩特采购来的气球和官兵自己写的春联,年味扑面而来。

  边防连连长张永师一声令下,“摆乌查喽……”洗漱一新的官兵们欢呼着,兴高采烈地向离哨所最近的牧民朝勒门大叔家出发了。新来的“兵蛋子”不懂啥是“乌查”,老兵们就笑着解释给他们听:“‘乌查’是音译过来的蒙语,汉语就是羊胸脯的意思,‘摆乌查’就是摆酒设宴款待贵宾。别看连队的管段有百余公里,逢年过节或有喜事时,牧民都要和我们聚在一起庆祝。”

  发生在边防连队和驻地牧民间的这一幕温馨故事,是我盟军民鱼水情浓、双拥共建持续深化的一个生动的缩影。

  多年来,盟委、行署和阿拉善军分区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推进共同发展、密切军地关系的有效载体,坚持思想常沟通、工作常研究、活动常开展,使双拥工作不断深化拓展、持续健康推进。盟委、行署大力支持驻盟各军警部队建设,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对部队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主动协调、优先考虑,帮助部队改善战备、训练、执勤、生活条件,逐步解决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军人子女入学、军转干部安置、边防生活保障、涉军涉法维权等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了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010年,盟委、行署指导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一次性解决了60余名随军家属落户问题,解决了官兵的后顾之忧。阿拉善军分区党委和所属部队高度重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积极参加驻地政治、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双拥共建“结对子”活动,主动为农牧民群众解困帮难。多年来,阿拉善盟无军民纠纷、无涉军性群体上访、无涉外事件。盟所属三旗均被自治区评为“双拥模范旗”,额济纳旗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旗”。2009年,阿拉善军分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一顶帐篷、一个家,一方草原、一生的作坊……”戈壁滩上,朝勒门大叔拉着自己的儿子唱起了脍炙人口的歌曲《牧人》,雄浑苍凉的歌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听众,神仙山哨所的边防官兵们情不自禁地打起节拍、一起吟唱。

  “胡杨默默守边关,骆驼坚韧不怕难”,不知是哪个边防官兵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语言,虽朴实无华,却寓意深远。正是在“胡杨哨兵”精神和“骆驼精神”的指引下,阿拉善军分区一代又一代的官兵抛青春、洒汗水,与驻地群众一同灌溉“双拥之花”,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大地上,军民联唱的歌声无比嘹亮,鱼水情长的“双拥之花”遍野盛开。(王萍)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扎兰屯市第九届漂...
元上都文化旅游节...
最美时节看草原
我抽到了廉租房!
百对新人情定草原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沙上行“舟”
美丽的草原奇峰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