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市土左旗白庙子镇多个蔬菜产地受灾严重
内蒙古新闻网  12-08-10 10:24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圆白菜不能卖就倒掉吧,赶紧回来摘豆角,不然豆角也得烂在地里。”刘平平边打电话边骑车往地里赶。家人3、4天前拉了一车从地里“抢”出的圆白菜到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卖,可被雨水浸过后,菜烂得快。“现在1块钱2个都卖不掉,都烂了。”刘平平说。

  连日来的降雨,使得土左旗白庙子镇新营子村、东坝什村、大一家村、小一家村等几个蔬菜产地不同程度受灾,蔬菜都烂在了地里,圆白菜首当其冲。

  烂菜用车拉着倒

  这几天没怎么下雨,地里稍微干了些,菜农们陆续将烂菜收了,倒掉,防止“传染”其他看上去还完好的菜。不过菜农们心里清楚,被这多年罕见的雨水浸泡过的菜,烂掉才是唯一的结果。

  刘伟平家的地,一大片已经铲了,杂草中偶尔能看到零星的几颗圆白菜。“蔬菜都怕水,水一泡就烂了。圆白菜从根开始烂,现在看着绿油油的,过几天就黄了、烂了。”刘父说,不少菜农地里的烂菜多到不得不用车拉着倒掉。

  “3亩多准备上市的菜烂得一颗不剩,一年的收成就这样没了。”穿着拖鞋的刘和平,天天就在他的地周围转悠,看看烂掉的菜。

  除了圆白菜,西红柿、茄子甚至香瓜都烂在了地里。周二银蹲在地头抽着烟,看着他家的地不做声。眼下,他家烂了的圆白菜已经倒掉了,茄子还没出现问题,一亩多的西红柿却还让他发愁。现在西红柿最下两层茎叶都已枯死,正值成熟期的西红柿散落一地,逐渐腐烂。“这片已经绝收了,根部都被雨水泡烂了,上面几层西红柿也不可能成熟了。”周二银叹了口气。

  离周二银的菜地不远的瓜地更是一片狼藉,4亩多的地里,挑个能吃的瓜都难。这几天周二银还没来得及收拾瓜地,已经绝收了,也不急着收拾。

  还有叶子变黄的豆角、根部开始腐烂的芋头……大雨过后,白庙子镇的菜农们一年的希望就此破灭。

  菜农难保本

  往年这个时候,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门附近,卖菜的车已经排到了门口,但是今年这里的场面却显得清冷了许多。记者在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了解到,呼市大多数圆白菜和白菜都来自土左旗白庙子镇几个村,其中新营子村种植面积最多。

  新营子村有370多户人家,50%的村民种植蔬菜,种植面积约1500亩,其中70%种的是圆白菜,剩下的种着茄子、豆角、西红柿、芋头等。目前约有315亩圆白菜基本上都已烂在了地里,正常情况下,315亩地的产量能达到190万斤。

  “按照正常收成来算,一亩地可以收6000斤,但是今年小日期(生长周期短)的圆白菜被大雨一泡,全部烂在地里面,已经脱收了。大日期(生长周期长)的会长成什么样,还是个未知数。就现在来看,根本打不上包。”菜农王文俊说。

  同村的刘平平有40多亩地,其中10亩种了圆白菜、茄子、西红柿,现在西红柿苗都已经死在地里了。“遇到好年景,十亩地一年毛利润能有3万元左右,但是今年一亩地连500块钱也卖不到,能保本就不错了。”看着地里的菜,刘平平心里说不出的痛,每年就靠种这点蔬菜赚点钱,但是今年的希望都已经化为了泡影。

  周二银家的情况还算可以,“好年头的时候能赚4、5万,今年估计不到2万”。

  一般情况下,一棵大日期圆白菜能长到10斤左右,可现在连1斤也没有。王文俊说,正常情况下一亩地的毛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1000多亩的大日期圆白菜,成了菜农们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贵族菜”也不赚钱

  “两棵菠菜1.6元,现在的菜真是贵得太离谱了!”昨日,市民胡女士向记者抱怨。和贱卖的圆白菜相比,生菜、茼蒿、香菜等蔬菜价格却居高不下。

  市场的商贩说,由于连续降雨,这类蔬菜产量降低,而需求量还能保证,所以价格也水涨船高。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市场上生菜每斤5.5元、茼蒿7.5元、香菜7元、菠菜6元,这个价格堪比冬天的菜价。然而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刘经理称,即使菜价上涨,菜农也赚不到钱。

  “昨天收菜的时候,每斤又涨了5毛钱,流通中人工和保鲜的支出也都增加了。现在我们都不敢进货,怕价格太高卖不出去。”刘经理说,菜卖得贵,可成本也高了,菜农、菜贩其实也没赚到钱。一场大雨,让老百姓和菜农都吃了亏。(记者赵蒙蒙 韩国畅)

[责任编辑 张慧 ]

美丽的草原奇峰
军民一家亲 共谱鱼...
星光闪耀乌兰察布
抢险
扎兰屯市第九届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赤峰“塞上江南”稻花香
万寿菊盛开科尔沁沙地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