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最美内蒙古人】王利达:教书就是我的命
 

  【开栏的话】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最美”,只缺发现;不缺英雄,只缺感动。在今天的内蒙古,一批批最美内蒙古人纷纷涌现。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唤起人们对人性本位的回归,重构着我们时代的道德图景,建设着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自今日起,本报开设“寻找最美内蒙古人”专栏,报道我们身边的最美内蒙古人的事迹,愿“最美”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并把感动变成行动。只要每一个人都把“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一定能够让我们的时代成为有道德的时代、成为有光彩的时代、成为人人彼此温暖的时代。

  事无巨细,父爱般温暖着每个孩子,点滴的呵护,让每个学生茁长成长。

  从教28年,不记得有多少孩子得到过他的资助;28年,至今他还和妻儿住在22平方米的窑洞里;28年,孩子的心里爱的种子扎下了根。他就是准格尔旗玻璃圪旦小学教师王利达。

  “和娃娃们在一起,我可高兴了!”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北8公里、库布齐沙漠东段与黄土高坡的交界处,有一个出名的产煤区———窑沟。这里沟壑纵横,山路崎岖。挨着公路,有一所玻璃圪旦小学。它是准格尔旗唯一一所还是平房的学校。

  放暑假了,玻璃圪旦小学党支部书记王利达仍在学校上班,管护着校舍,管护桌椅板凳,管护着学校的菜园子……和其他教师一起改造学校的下水道。

  王利达今年49周岁,除代学生的手工课外,主要负责330多个小学生的后勤保障,其中住校生170多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他的重点工作。学生侯艾在家吃了根玉米坏了肚子,不仅拉在了自己床上,还拉在了下铺同学床上。王利达二话不说帮孩子擦洗干净,换洗了衣服和被单。谈起这事儿,穿着条纹衬衫皮肤黝黑的王利达说:“这种事我早惯了。不能训娃娃,那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

  王利达说:“和娃娃们在一起,我可高兴了。放假了,该休息了,但见不到孩子,心里觉得空荡荡的。”

  范德文老师和王利达一起教书已20余年,对王利达的“细”见得多了。学校的厕所是旱厕,离宿舍区200多米,晚上有许多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不敢上厕所。王利达总是拿着手电在校园里巡查,给孩子们壮胆。孩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他才回到办公室。

  “娃娃们需要我,教书就是我的命。”

  父亲就是准格尔旗一名优秀教师。从小看着父亲站在讲台上,一个梦想在他心里生根———长大了也要做一名教师。

  1984年,愿望实现了,王利达在准格尔旗窑沟乡牛连沟小学开始了从教生涯。学校在山沟里,全校百余学生上学的平均路程达6公里。王利达家距学校10多公里,每天五六点就要起床,步行2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到学校。无论风霜雨雪,没有一天缺勤。有一年冬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踏着没膝深的大雪按时来到学校。学生们看到王利达,都高兴地呼喊起来,满身是雪的他感到有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从此,他许下誓言:“娃娃们需要我,教书就是我的命,多会儿也要和娃娃们在一起。”

  妻子杨子英没有工作,为补贴家用,开了一个小卖部。可小卖部苦撑2年后就倒闭了。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王利达将这个小卖部当成了学生的“文具盒”。哪个同学缺少纸笔等学习用具,只要小卖部有,他都拿了送给学生们。

  王利达尽最大努力资助着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买课本,买衣服,家里做了好吃的,他就把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叫到家里。

  现在,侯国荣已开了公司,开上了20多万元的小轿车。可是一想起小学三年级开学的场景,他就止不住眼泪。开学了,别的孩子都有新书,侯国荣却默默地在流泪。父母都有残疾,家里特别贫穷,没钱交书费。王利达问清缘由,马上掏出6块多钱,为侯国荣交了书费。可当时,王利达每月工资才20多块。侯国荣说,王老师从20块工资中挤出3块、5块地帮同学的事太多了。

  王利达不富有,日子过得很艰难。1994年,王利达的父亲在检查完学生晚自习情况,匆忙回家吃饭时突发脑溢血。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哮喘、关节炎。为给父母亲求医问药,他一度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

  “教书有功了!”

  日子苦,王利达却快乐着骄傲着。他从未用高尚这样的字眼度量过自己,只是沿着父亲的脚印一直走着。

  小卖部倒闭了,妻子杨子英只好种地补贴家用。一天,妻子女儿正在地里劳动,突然天降大雨,妻子背着女儿忙往家里跑。一辆拉煤的大车停在跟前,把她们招呼上车送回家。上车后才知道,司机曾是王利达的一个学生,他认出她们是王老师的家人。

  见到王利达,妻子劈头就是一句话:“你教书有功了!是你的学生齐挨绕了30多里把我们送回来的。”听到妻子的话,一个顽皮男孩单薄的身影在眼前跳跃。就是这个齐挨,调皮得不得了。可王利达有招儿,他把齐挨调到讲桌前,一边讲课,一边盯着他学习,一有小动作,王利达就马上制止。时隔多年,搞起运输的齐挨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严”。想着那个调皮的孩子,看着眼前的妻女,王利达笑了,眼里闪着泪光。是欣慰,更是满足……

  王利达的老父亲1996年去世。家中只有他一个儿子,按当地风俗,要身穿孝子衣。没想到,有40多个人来到他家,主动要求穿孝子衣,帮他料理父亲的后事。

  现在,儿子王梦圆已13岁了。王利达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长大以后也当一名教师。

  “为娃娃们,我甚也舍得。”

  有人问王利达,是什么让他在艰苦的岗位坚守了28年。他回答说:“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28年,他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同事离校时,他总会说:“没问题,有我呢,放心吧!”

  为给父母亲治病,欠了外债。为了还债,他每年假期都要外出打工。当过钢筋工,做过花圈,当过油漆工,做过羊毛羊绒生意,用旧三轮车卖过炭……王利达说,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有过放弃当教师的念头。每当有这样的念头,王利达的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这笑脸把他拽了回来。

  2008年,王利达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宁夏大学的大专文凭。为了教好孩子,他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有空就听课、讨教,提升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他摸索出一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能够把新课标中的要求熟练地运用到课堂当中。

  他总结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同事的心得,撰写了《促进“差生”的转化》一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得一等奖。他曾连续3年被评为旗里的“拔尖教师”,受到旗委、旗政府的表彰奖励,2011年获得自治区“先进德育工作者”称号……

  准格尔旗教育局副局长王广源说:“这些年,我们准格尔旗发展迅速。凭王利达的教学成绩,他完全可以提出调离艰苦的环境,可是他从没有过这方面的申请。”

  “做别的,换地方,我心里不舒服。我爱在这儿当老师,为了这儿的娃娃们,我甚也舍得。”王利达淡淡地说。(记者 刘国新 赵丹 王玉琢)

[责任编辑 赵静 ]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美丽的草原奇峰
军民一家亲 共谱鱼...
星光闪耀乌兰察布
抢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赤峰“塞上江南”稻花香
万寿菊盛开科尔沁沙地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