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基层·见闻】“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
 

  村里不但有了文化活动室,有的村还建起了文化广场,村民读书、看报、文体娱乐有了去处;长久以来“靠天吃饭”的坡耕地,因为有了深水井,变成了增收田……

  连日来,记者在兴安盟农村采访,耳闻目睹了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许多缘于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实施。

  “一事一议”改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乌兰浩特市卫东办事处先锋村东西走向的主街原来是“泥水路”,农户的院墙也参差不齐、破烂不堪,门口堆的不是垃圾就是粪堆。“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现在大家都自觉把垃圾倒到村外去,粪堆也挪走了,家家都比着呢,谁也不好意思乱整。”何国军道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

  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丰源村坡耕地居多,因为浇不上水,正常年景玉米亩产也就六七百斤。

  附近的村子因为土地平整早些年就搞了农业开发,玉米亩产接近2000斤,这让丰源村的农民很眼馋。2011年,丰源村争取到了“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打了40眼井,当年每亩玉米增产500多斤。见到了效益,没有参与打井的村民纷纷找到村干部,要求也参加“一事一议”项目。

  3年间,兴安盟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41个,覆盖382个自然村,总投资5.4亿多元,使112万余农牧民从中受益。(记者 胡日查 通讯员 马也 武颖杰)

[责任编辑 梁亮 ]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美丽的草原奇峰
军民一家亲 共谱鱼...
星光闪耀乌兰察布
抢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赤峰“塞上江南”稻花香
万寿菊盛开科尔沁沙地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