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外交应对挑战、成果丰硕的十年。十年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外交以人为本,维护公民权益,既有暴风突袭来时的应对,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关怀。一次次雪中送炭,一个个务实举措,在中国外交史留下浓重一笔,也镌刻在每一位公民心里。
危急时刻祖国伸出援手
2011年2月中旬,利比亚数个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随着形势急转直下,数万名在利中国公民身处险境。
他们的安全,牵动着相隔万里国内同胞的心。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我驻利人员安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迅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保障我驻利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的应急指挥部开始运作。第二天,首架包机从北京起飞。九天八夜,海陆空总动员,近千名外交官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中国政府从险象环生的利比亚撤出35860名中国公民。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教授雅科夫·别尔格尔赞叹:组织精心、实施有效的撤离行动,足以向每个身在海外的中国公民证明,无论身在何方,他们的祖国绝不会弃他们于困境不顾。
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撤离利比亚回国中国公民。中国水利水电第二工程局员工李世杰的一句话,道出了在利中国公民和国内同胞的心声:“我们为做中国人感到自豪。”
从2003年中国访美学者遇车祸后胡锦涛主席要求全力抢救伤员,到2006年从所罗门群岛、东帝汶、黎巴嫩、汤加协助800余名中国公民撤离;从2007年营救被埃塞俄比亚反政府武装劫持的中方人员,到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骚乱期间紧急包机赴吉;从2011年初帮助大批滞留埃及同胞平安回家,到日本“3·11”特大地震海啸后迅速组织中国公民归国……十年来,每当海外中国公民遭遇危难,祖国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送来定心丸。
走出国门关怀常伴左右万众瞩目的伦敦奥运会已近尾声。十多天里,许多在英观赛和旅游的中国公民多次接到当地使领馆的安全提示与问候。而2007年至今,外交部会同有关部门受理和处置的领保案件就有约16万起,涉及近百万人。
及时发布领事提醒,帮助同胞降低安全风险,是领事官员的日常职责。而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达7000多万人次,十年间增长近5倍。越来越多中国公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领事保护工作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2006年5月,外交部在领事司设立领事保护处。第二年8月,领事保护处升格为领事保护中心。这是中国首次设立一个部门专门处理和协调海外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保护工作。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领事服务网于2011年11月应运而生。微博“外交小灵通”也多次第一时间为海外中国网友提供帮助。
面对日趋频繁的领保案件和日益复杂的领保环境,外交部从2007年开始研究分阶段推动领事保护立法。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进展中。
此外,免费发放的《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小册子”十年间多次更新,并发布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字版;适应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势,有关部门及时编写《中国企业海外安全风险防范指南》;覆盖180多个国家的安全提醒短信服务及时推出,让更多出境同胞随时随地接收到来自祖国的关怀……
以人为本外交开拓新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十年来,正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外交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2004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增强我国海外利益保护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改进工作作风,满腔热情地为在国外的我国公民和法人服务。
两年后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应我国企业和人员大量走出国门的新形势,依法维护我国海外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权益,维护侨胞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正当权益。
按照党中央的精神,海外公民权益维护工作扎实推进。200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外交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重大领事保护事件处置开始有了统一指挥和协调机制。
外交部副部长谢杭生今年3月表示,初步建立起的联席会议机制和中央、地方、企业和使领馆“四位一体”联动保护机制,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正当权益的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走出去”的中国公民将越来越多,海外公民权益维护工作责任将更加重大。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中国外交任重而道远。(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记者 杨依军 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