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警服换上民族服饰的女民警们多姿多彩。
华美的服饰,婀娜的身姿,浓郁的民族特色。台上,模特姑娘们翩翩起舞,台下,观众们争相拍照。
前不久,全区警务技能实战培训班的民警们,在呼伦贝尔市巴彦呼硕旅游点观赏了一场颇具草原风情的服装表演。表演刚结束,来自香港的教官们纷纷跑上台和模特们合影留念,“这样别开生面的演出,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新奇了!”。
更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些民族服饰的表演者不是专业模特,而是清一色的基层女民警,她们来自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公安局南街派出所。这个派出所里的14名民警全部是女性,被当地人称为女子派出所,也是目前我区唯一的女子派出所。在人们的印象中,很难把雷厉风行的警花与婉约婀娜的服装模特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切却在鄂温克草原被传为佳话。
仲夏7月,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这个小镇最美的季节,记者采访了这些美丽而传奇的基层女民警。走进南街派出所,迎面悬挂着全国妇联今年3月11日颁发的“巾帼文明岗”荣誉匾牌,墙壁上张贴的工作职责栏中,戎装的女警们个个英姿飒爽。据所长苏英介绍,除治安外,女子派出所的工作职能与一般的派出所无异,除了主要的户籍管理职能外,还为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提供预警信息,提供各类案件线索,并直接破案、抓获网上逃犯。同时,还开展警民共建、社会救助等工作。
虽然是一样的工作,但女民警们做起来要比男同志辛苦许多,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差异,还因为这里特殊的生活环境。“鄂温克牧民喜欢喝酒,常常是几个男人晚上喝得酩酊大醉,早晨还不清醒,在屋里横躺竖卧地睡,这时候女民警去的话就非常不方便,一般都安排两个人结伴走访。”苏英告诉记者。
派出所的14名女民警分属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回族和汉族等5个不同的民族,女性特有的亲和力,让这些女民警们非常受辖区群众的欢迎,一些鄂温克老人亲切地称她们为“呼恒(女儿)”。
去年,民警敖彩霞入户走访时,发现暂住人员李建新的老伴身患重病无钱医治,儿子在车祸中丧生,4个远嫁外地的女儿无法赡养父母。由于老两口外出多年,原籍户口早已被注销,最低生活保障无法办理。女民警们了解情况后,轮流去看望两位老人,并主动与其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联系,为他们补办了户籍手续,将其户口迁入巴彦托海镇,然后协调当地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老两口感动万分,每次见到女民警都高兴地说:“闺女来了!”
当记者跟随民警娜仁、敖彩霞走进达斡尔族牧民何玉珍家的院落时,何玉珍正在草垛前忙活着,看到我们进来,她立即上前招呼着把奶茶、西瓜端上桌。说起6年前娜仁骑摩托车第一次来团结嘎查走访,动员牧民办理第二代身份证,何玉珍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当时觉得警察来总没好事,都躲起来不见。她们把拍照设备全拉到嘎查来了,但很多牧民不知道二代身份证有啥用,还有小青年尖酸刻薄地说,你们不就是要挣钱吗?”面对误解,女民警们没有退缩,一次次挨户走访:“你们进一趟城不方便,路远不好走,能办这次就办好,以后就省事了。”渐渐地,牧民终于感受到这些女民警的真诚,第二代身份证的办理圆满完成。
采访中牧民杨丽君告诉记者,现在各家遇到牲畜丢失、孩子上学、毕业求职、外出打工、亲人病故、夫妻吵架等事,都要打电话找娜仁她们帮忙解决。
不仅在繁琐的基层警务工作中累并快乐着,成立民族服饰表演队以来,女民警们多次受邀参加当地的各类活动,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鄂温克旗公安局政办副主任王继阳说:“这些女民警本身就来自多个民族,那些民族服装穿在她们身上显得特别自然,这是一般的专业模特不具有的优势。”在女子派出所的一间屋子里,色彩绚丽、做工精细的28套民族服装悬挂得整整齐齐,这是女民警们专门定制的演出服,每人2套,全部出自江南绣工之手。
“咱们的女警察办事说到做到,从不含糊。再看人家那模特表演,个个都那么漂亮!”说起女民警,这是当地牧民最常讲的话。(文/图记者 蔡冬梅 陈春艳 通讯员 苏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