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我区农牧业产业化扮靓“希望田野”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图片源自网络)

  如何让农牧业大省走出—条农牧业产业化生产道路,告别以往单—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直是我区近年来积极努力探索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2011年我区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最佳结合点,在受到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货币紧缩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仍然实现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很多数字表明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经济总量在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在稳步提高。截至去年,销售收人达到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去年已发展到1779家,比上年增加35家,实现销售收人2658.1亿元,同比增长9.9%。

  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壮大的同时,—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逐渐被世人所关注。据统计,我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随着优势骨干龙头企业集群的壮大,聚集、形成了—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品类的单项冠军,如乳产业的代表企业有伊利、蒙牛;肉产业的代表企业有小肥羊、小尾羊、科牛等;绒产业有鄂尔多斯、东达、鹿王等知名品牌,此外这些代表企业还分布在粮油产业、马铃薯产业、蔬菜产业、饲草料产业以及特色产业中。这些企业显著提升了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成为带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中坚力量。

  寻找到当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中力量协调推进,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

  通辽市库伦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土壤气候条件,所产荞麦品质优良,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般谷物丰富,因而被称为“中国荞麦之乡”。当地政府通过制定实施“信息工程”、“品牌工程”、“种子工程”和“市场工程”,大力增加这—产业的科技含量,建设了荞麦原种繁育基地、万亩有机荞麦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改良当地品种,大幅提高了荞麦单产。

  “库伦荞麦”原产地商标注册成功后,库伦旗随后开始投人在荞麦产品的精细加工上,通过引进和培育清谷新禾、荞田生态科技、忽必烈酒业有限公司等—批中小型深加工企业,研制开发出荞麦系列产品:荞麦酒、荞麦米、荞麦挂面、荞麦茶等。

  如今,库伦旗荞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荞麦产品不仅走俏北京、天津、沈阳等国内大中城市,还颇受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的青睐,年出口创汇额高达400多万美元。

  农牧业产业化最受益者是农民。据统计,2011年,全区以靠农畜产品加工、流通、包装、运输为主的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对农牧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直接为农牧民提供相关就业岗位100多万个,极大促进了农牧民收人的增加。2011年,农牧业产业化共带动农牧民212.3万户,比上年增加0.4万户。全区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实现纯收人3027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人的45.6%。

  今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计划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搞好“优质小麦、优质花油葵、优质玉米、酱用番茄、蔬菜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使全区50%以上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三是加大订单工作力度,使番茄、脱水菜、油葵全部实现订单生产,进—步紧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这项措施,临河区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8%,并使农民人均纯收人突破万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份额占到60%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区农牧产业化发展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但是随之也将迎来更大的挑战。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办人士分析说,目前全国都在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区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内蒙古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经验发展的最好时期。

  记者了解到,在提到如何提高农牧业产业化问题时,农牧业相关负责人曾指出要继续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继续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分析和宏观调控,引导内蒙古六大特色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服务、管理和运行监测;继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等。

  “在产业组织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民、市场各个要素的主体还不是很明确。”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余光军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政府过多的组织和干预了企业,而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政府引导企业更多的依靠市场,要在发展过程中树立市场观念,使企业和产业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记者 赵 媛)

[责任编辑 赵静 ]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美丽的草原奇峰
军民一家亲 共谱鱼...
星光闪耀乌兰察布
抢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赤峰“塞上江南”稻花香
万寿菊盛开科尔沁沙地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