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林西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催生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内蒙古新闻网  12-08-15 08:31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10年前,高中毕业的任宇回到家乡林西县统部镇,接过父辈的锄头,靠租赁的50亩土地和仅有的一台四轮车开始了自己的致富梦想。10年后,他创办了现有180户村民入社、固定资产1000万元、农机具136台套的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农民以土地和农机入股、承包农户耕地、合作社代耕代管等形式规范土地经营管理,农民在以土地和农机入股参与股东分红的同时,可以就近入社打工拿工资,农民变成了股东和工人。2011年合作社收入462万元,社员年人均收入12150元。今年7月,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目前,林西县已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林果业、农畜产品流通5类专业合作社共360家,带动农民3.3万人。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自治区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5家,带动土地流转18.8万亩。2011年全县入社农户较未入社农户人均增收1400元。如雨后春笋般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给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二、三产分流,促进了土地、劳动力、科技、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整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分散化和非组织化的农村家庭经营在科技、管理制度、资金上的弱点逐渐显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风险大、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如何使农民这个最大的群体尽快致富?是林西县近年来一直探索和实践的一项主要工作。林西县把组建和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工作的突破口,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抱团闯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在政策、技术、机制、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林西县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全面部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合作社建设、发展、扶持和规范机制。县委组织带领全县101个行政村干部深入实地,学习考察七合堂林果合作社、双赢农机合作社等典型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农民合作意识,发挥典型示范、能人示范效应。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管理体制、利益分配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自我发展机制。加强政策、法规学习辅导,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合法、有序、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在财政、项目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农业项目向合作社倾斜,以多户联保等方式给予信贷支持,实施城乡党员干部帮扶工程,满足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各乡镇、涉农、科技部门深入村组,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培育、政策引导和规范建设。工商部门开设合作社登记注册绿色通道,简化注册程序,做到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管理不罚款。

  推行“1+3”模式,加强组织保障。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建立党组织,推进“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的“1+3”村级发展模式,构建起以“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产业党员”为架构的村级党组织设置新体系,把一大批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社员发展为党员,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规范合作社合法合理运行。目前已建立合作社及产业党支部95个、产业党小组113个,在144个致富链上确立了420余名党员带头人,发展党员120名。合作社党组织的设立,在引导、服务、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春季,双赢农机合作社新建30座安装微溉设备的冷棚,全部种植合作社注册的“薯之源”牌马铃薯,并与山东徐州等地签了购销订单。合作社理事长任宇说:“蔬菜冷棚是合作社今年的一个新项目,农历五月马铃薯就能上市,冷棚全年能完成三季蔬菜种植,仅冷棚一项就能增收20多万元。”成规模、有订单、创品牌、发展设施农业,是林西县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共识。“九佛山”内蒙野果、“蒙旺”肉牛、“金鸡岭”小笨鸡、“孤榆树”鸭蛋、“老三区”杂粮杂豆和“林西”荞麦面、黄米、莜面这些农产品已远销区内外,成为商家争相订购的抢手货。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催生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记者 刘兴宇)

[责任编辑 赵静 ]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美丽的草原奇峰
军民一家亲 共谱鱼...
星光闪耀乌兰察布
抢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赤峰“塞上江南”稻花香
万寿菊盛开科尔沁沙地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