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余边防官兵奋战一线
今年受强降雨影响,黄河包头市九原区段超过警戒水位,达到1989年以来最高水位,严重威胁着周边16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包头市边防支队官兵迅速投入抗洪防汛的战斗中。
特别是在九原区泉巴图乡发生重大险情后,包头市边防支队成立了防汛抗洪应急处置前线指挥所,集结100余人组成防汛抗洪应急处突队。
党员突击队勇挑重担
面对困难和压力,包头边防支队全体参战官兵始终坚守在抗洪一线,经受了33℃以上高温的考验,恪尽职守、无私无畏,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为确保指挥的畅通高效,支队军政主官一起坐镇指挥,始终战斗在抗洪一线,与全体参战官兵同吃、同住、同抢险、同劳动。
包头边防支队钱红勇政委介绍,针对此次抗洪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为确保大堤出现危险时能够第一时间转移群众,支队精心挑选出30名能担负重任、作风优良的党员组成抗洪抢险突击队,随时准备冲锋陷阵,有效提升了参战队伍的战斗力。
8月1日17时,包头市防汛指挥部紧急通知:三岔口村回流湾防段形势危急,黄河水几乎漫过堤坝!汛情就是命令。支队司令部参谋长李晓虎立即带领党员突击队赶赴现场。湍急的洪水在堤坝前虎啸徘徊,堤坝上的沙袋已经湿透,踩上去如胶泥一般,形势异常危急!面对肆虐的洪水,党员官兵们肩扛沙袋、手持铁锹、抛砖推石,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到极致:一丝细流,十个沙袋封堵;一条管涌,数吨沙石填埋。官兵们用最简单的办法击退一个又一个险情,将每一次险情化于无形。经过近10小时的奋力抗战,夜间零时许,晃动的堤坝趋于稳固。2日早7时,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简单休整后,官兵们再次投入战斗。他们继续手抬肩扛,不断将沙石袋堆上大坝,终于使大坝固若金汤,确保了堤坝附近的民房安然无恙。据不完全统计,在10个小时的抢险中,官兵先后搬运、投放抗洪沙袋2000余袋,沙石700余方,铁笼200余个,不断加固加高堤坝。
在6天的防汛抗洪战斗中,30名党员官兵做先锋、打头阵,转战4处险要地段。
巾帼英雄不甘示弱
在包头黄河段抗洪抢险的堤坝上有一群身着迷彩的巾帼英雄,格外引人注意,她们美丽的身影成为抗洪大堤上一道靓丽风景。她们就是包头市边防支队的女警官们。
毕业于宁波海警学院的格日乐是支队最小的女干部,别看她年纪小,但在抗洪抢险中的表现让许多男战友都竖起大拇指。在起初确定赶赴抗洪抢险一线的人员名单中并没有格日乐的名字。她一听就急了,马上找领导请缨,并说“我是一名军人,上抗洪前线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请允许我参加这次抗洪任务”。领导答应了她的请求。在抗洪前线,格日乐从不示弱,脏活、累活抢着干,与男战友们一起装沙粒、扛沙袋,身上和腿上都是泥水,都分不清哪是泥水,哪是汗水。
8月1日,原本这个特殊的日子是刘琼举办婚礼的大喜日子。正在筹备婚礼的刘琼听到战友们奔赴抗洪一线的消息后,急忙给新郎打电话说婚礼得推迟,就匆匆地收拾好行李打车前往大坝。刘琼的父母得知女儿要推迟婚礼,急了,给刘琼打电话。面对父母的责问,刘琼只说“我的战友都在这里”,父母哑然。赶到大坝后,刘琼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后勤保障工作中,穿梭于指挥部和大坝前沿,为战友们送水盛饭,忙前忙后,东奔西跑,从不喊苦叫累。对此,战友们深受感动,战友包继泽说:“有刘琼这样的战友我深感自豪,谁要是娶了她真是太有福气啦!”
干部苏雅是一名女医生,从开始抗洪就一直在前线担负卫勤保障任务,每天不停地穿梭于大堤上为官兵们和老百姓义务巡诊,送上清凉油、人丹等防暑药品。苏雅的丈夫也是支队干部,两人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洪抢险中,只好将3岁的儿子托付给邻居照看。当提及她的儿子时,苏雅流泪了,但她仍然斩钉截铁地说:“洪水不退,我不离开大堤,为战友和乡亲们服好务。”这位美丽的军医,被抗洪官兵亲切地誉为“大堤上的白衣天使”。
付洁、牧仁是支队少有的一对双军人干部夫妻,10个月大的孩子正在哺乳期,双方父母都不在驻地,他俩到前线后,孩子只能放在邻居家。几天下来,夫妻俩累的腰酸背痛,而身体的苦累远远比不上思念的痛苦,但是他们至始至终没有向领导提过一个请求。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再次诠释了边防官兵个人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祖国和人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记者 张彩霞 通讯员 白生云)
抗洪前线叔侄齐上阵
面对今年严峻的抗洪形势,包头市的每一位市民都不敢懈怠。在抗洪前线,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担负保家卫国的战士,也可以看到流淌着赤诚热血的普通民众。来自昆区友谊街道的杨志国、杨琛叔侄俩人,就是为保家乡安危而将自身安危弃之一边的身边人。
叔叔拿侄子当“壮丁”
杨志国是昆区友谊街道的副主任兼该街道的武装部部长,今年7月底,街道接到了前线抗洪的任务,要求每个街道派工作人员10名上前线抗洪。曾经是一名军人的杨志国,保家卫国一直刻骨铭心,所以他积极响应。
可在报送人员名单时,发现街道工作人员中“男丁”太少,为了解决这一头疼问题,杨志国首先想到了自己的侄子杨琛和同城工作的退伍战友。
杨志国说:“虽说最初让侄子去抗洪是无奈之举,但作为军人出身的我还是希望侄子能够经历一下。他今年大学二年级,等到他毕业以后要面对的可能要远远超出这个困难,所以,这个对他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此,杨琛说:“之前,只是觉得想跟着过去,没有太多想法,但经历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从这次经历中成长了,有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意识。”
叔侄咬牙坚持到最后
友谊街道接到的任务是加固九原区哈业胡同打不素段的黄河堤坝。杨志国、杨琛叔侄俩人同行,他们要在这段堤坝驻守一周时间,并对30米长的堤坝进行加固。
由于防汛情势紧迫,叔侄二人一到堤坝就开始了加固工作。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最初的三天,到达堤坝的每一个人都是干到精疲力竭才回住处。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介绍说:“那几天,没有雨,天气很热,大坝上没有任何遮阳处,所有人都是曝晒在阳光下工作。我们穿着的迷彩服几乎是不透风,汗水把衣服全部浸湿粘在身上很难受,而暴露在外皮肤经过烤晒后感觉生疼。”
在抗洪的那几天里,每个人一次就要搬动上百斤的沙袋,严格说是胶泥袋,一天下来就是上千斤。这对于谁来说都是很艰巨的任务,对杨志国、杨琛叔侄也一样。
杨志国说:“前三天的任务是最重的,已经退伍有十多年了,再次经历高强度的工作也很不适应,天热的时候我们很多人的皮肤都被晒暴皮了。”
杨琛说:“第一天还好,进入第二天就感觉浑身酸疼,不过,等到第三天一早上去前,我抻抻筋骨又感觉有力量了,所以还是坚持和叔叔们一起上大坝了。”
在抗洪抢险的一个星期里,街道获准让抢险人员回去休整一天,利用修整的间隙,街道的叔叔们曾劝杨琛不要上大坝了,但杨琛还是坚持要去。杨琛说:“无论怎样我要坚持到最后,一定要有始有终。因为做这件事不仅关系着我、我家人,还有更多家乡人的安危。”
杨志国、杨琛叔侄只是去抗洪前线普通市民当中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为了家乡的安危将一己得失抛诸脑后,他们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记者 薛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