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的创业者,胡威伟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没有忘记看着自己长大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承载着自己生命的地方。
离开包头市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已有29年,但胡威伟听到养育自己土地上的“亲人”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伸出了援助之手。
修复村道
8月10日下午4点多,记者在包头市沙尔沁镇南园村见到正和村民一起铺路的胡威伟时,他一边挥动着铁锹将沙子撒往泥泞路面的坑洼处,一边指导村民铺沙子。当地人将鄂尔格逊称为旧村,将南园村称为新村。
这条路,是南园村村民干农活、卖菜出行的必经之路,可每当下雨天,就会变得泥泞不堪,汽车行驶时经常打滑。
胡威伟了解到这一情况,便决定自己掏腰包修村里的道路。从听到村民出行不便消息后到现在,胡威伟已为村里修复了3条道路,最长的1100米,最短的310米,最宽的4米,最窄的3米。
胡威伟告诉记者:“7月14号得知村民雨天出行不方便的消息后,第二天就开始了修路。第一条是南园村通往鄂尔格逊村1100米长4米宽的路。”修路过程中,因两次遇到下雨无法拉沙子,就临时延缓了修路进程,最长一次延迟了两天时间。原本热情很高的村民看到工程停止了,有的就站出来说“看他心疼他的钱了,铺了一半看花钱多了,后悔了。”还有的村民问“是不是不铺了”,经过沟通解释,胡威伟平复了乡亲们的情绪。
现如今,胡威伟已为村子修复了3条主要道路——从南园村通往鄂尔格逊村、南园村通往莎木佳以及南园村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共花了3万多元。
抗洪帮扶
7月28日,胡威伟听到村里召集村民防洪的消息后,又回到了村里参与到抗洪中,并购买了2000条沙袋,为坝上的抗洪抢险人员购买所需用品,动员村民参加抗洪抢险。
胡威伟7岁时,村里曾遭遇过水灾,当时不知道村民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受到严重损失这一概念,但看到家里的炕都被雨水淹没了,就觉得水灾是让村民很害怕的一件事,当时水退了以后,村里一片狼藉。“现在自己有能力为防洪做一些事情,要想办法不让儿时记忆中的水灾画面重新上演”。
胡威伟上坝第一天时,参加抗洪的有13名村民,当天下午就增加到了56人,第二天增加到了110人。村委会领导说,“很多村民在听到胡威伟说的抗洪的情况后,都主动申请上坝参与到抗洪队伍中。”
听说鄂尔格逊村有一户村民因受降雨影响,蔬菜大棚坍塌,造成30多万的直接经济损失,胡威伟一次性拿出5万元交到村民手中,帮扶其恢复生产。事情已过半月,经营蔬菜大棚种植的农户提及此事,还是非常激动,“威伟的钱真是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根”之所在
胡威伟1983年离开鄂尔格逊村,1988年在包头市内经营起了自己的小本生意。离开村子的29年间,只要听到村民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他就会尽力相助。
胡威伟告诉记者:“鄂尔格逊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自己虽然很早就离开了村子,但生在村中,童年也在村中度过。自己的父辈、祖父辈也都是土生土长在这里的村民,让自己牵挂的不止是与乡亲们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根’之所在。”
很多人认为胡威伟每年拿出几万元为村子修路,而村子又是长途货运大车的必经之路,根本就是在填补一个不断吸钱的无底洞。胡威伟却认为,不论是修路还是抗洪,或者做更多力所能及帮助村民的事情,投入只要给村里的乡亲带来了便捷,就是值得。
胡威伟的孩子从未来过养育过他的这片土地,但他经常给孩子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当年,胡威伟走出村子发展,通过自己修好的“人生之路”,给了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现在,胡威伟希望通过修路能让乡亲的生活更加方便;将来,胡威伟依然坚持修路,为的不单单是自己对这片乡土的情,也为教育孩子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这片根之所在的土地。
采访结束时,已尽黄昏,看着从村中驶过的大型货车,胡威伟说:“从南园村通往鄂尔格逊村的路铺好后已经修了3次,近期因为进入雨季、路面损坏较多,还将进行第4次的修补。”(记者 崔坤钰 实习生 郭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