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学生做游戏
80年代,高中毕业,是走出父亲支边的山沟沟,还是子承父业留下来做老师?
90年代,父亲病重负债累累,是离开学校经商,还是继续留下帮教学生?
新世纪,屡获“拔尖教师”称号,是去条件更好的学校执教,还是依然留在山沟沟里?
面对上面的选择,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一位名叫王利达的普通教师坚定地选择了“留下”。
王利达任教的玻璃圪旦小学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北8公里、库布齐沙漠东段与黄土高坡的交界处,是一个出名的产煤区,名字叫窑沟。这里沟壑纵横,山路崎岖。玻璃圪旦小学是准格尔旗唯一一所还是平房的学校。准格尔旗教育局在学校布局调整中,为了照顾矿区打工者和方圆30多公里山沟里的孩子就近上学,保留了这所学校。
初见王利达,不高不矮,胖瘦适中,穿着朴素,唯一能让人记住的是黝黑的脸庞上那温暖憨厚的一脸笑容。今年49周岁的他已经退出一线岗位,除代学生的手工课外,主要负责330多个小学生的后勤保障,其中住校生170多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他的重点工作。他管护着校舍,管护桌椅板凳,管护着学校的菜园子,和其他教师一起改造学校的下水道……记者采访中发现,走在校园中的王利达,即使是碰见校园里面不平整的土坷垃都会马上踩平。

看着孩子们吃饭
同事郝秀仁:这份坚守是他对父业的坚守
王利达的父亲是支边到准格尔旗的一名教师,在准格尔旗的知名度很高。王利达的同事郝秀仁说,当年我们做学生的时候就想去王老师的班,他知识广教得好,对学生也好。
在王利达的记忆中,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父亲总会把班上路远的学生留在自己家里和自己同吃同住。从小看着父亲教书育人,看着学生们对父亲的爱戴,自然而然有了王利达的教师梦。
1984年,王利达高中毕业,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做教师。郝秀仁说,那时候老师的待遇并不好,有句话叫“家有两合糠,不当孩子王”。王利达当时完全可以选择别的工作,但是他就是愿意做老师,而且是在个山沟沟里。
就这样,王利达在准格尔旗窑沟乡牛连沟小学开始了从教生涯。学校在山沟里,全校百余学生上学的平均路程达6公里。王利达家距学校10多公里,每天五六点就要起床,步行2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到学校。夏天,炎炎烈日没有半点儿遮荫;冬天,漫漫大雪深没至膝。这些并没有阻挡王利达,因为他知道孩子们需要他。无论风霜雨雪,没有一天缺勤。
王利达永远记得一年冬天的一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当他踏着没膝深的大雪按时来到学校的时候,还未走到教室,就看见在门口等候的学生们都高兴地呼喊起来。王利达说,当时满身是雪的他却浑身暖意,即便现在说起来依然激动。从此,他许下誓言:“娃娃们需要我,教书就是我的命,多会儿也要和娃娃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