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辉煌内蒙古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这十年】农村:曙光村的10年变迁史
内蒙古新闻网  12-11-02 16:0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周末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十八大前夕,本报记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了解了10年来这里所发生的变化。

  10月21日,记者一行驱车赶往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一路上没有一点颠簸,所以当车子停在一个街道整洁的地方时,记者并不相信已经到了曙光村。

  “村里早就修了柏油路,就连小巷都硬化了,不像以前全是泥泞的土路,哪还能感到颠簸!”曙光村党支部书记高二忠对记者说。

  高二忠已经在曙光村做了12年村支书,他亲眼目睹了十六大以来曙光村从穷到富的演变。

  “小二楼”赶走“土坯房”

  细雨中,曙光村别有一番景致,四通八达的柏油路面,一幢幢标有“建设新农村争做文明人”标语的墙体,参差错落的小二楼,偶尔经过的私家轿车,再加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金黄色的玉米……不经意间,勾勒出了一幅现代乡村美景图。

  薛林林的家离村口不远,远远就能看见堆在院子里的玉米。她告诉记者,今年她家一共种了近50亩玉米,全是水浇地。院里还有羊、兔子、狗。

  薛林林的家虽然是平房,装修得却像城里的楼房一样,进门是客厅,屋顶上的两个大吊灯特别显眼,还有卧室、厨房。

  “10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高二忠说,现在村里有好多家都已经盖起了小二楼,但2000年他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家家户户还都是土坯房。

  回忆起那时的场景,村民索喜柱十分感慨:“三天两头停电,供电线路老化的问题太严重了。”

  高二忠当选之时,正赶上国家号召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内蒙古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政策,2000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电网改造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关于在农村低压电网建设与改造中用户电能表和接户线改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紧急通知》,对农村电网改造需要收的费用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我们按照规定,每户交了200元电网改造费。从那以后,我们一户一表,现在我家有电视、洗衣机、冰箱,同时也不会断电了。”索喜柱说。

  原来,实行一户一表后,如果电能表、接户线等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停电时,供电局会马上抢修和处理,不再耽误村民用电。

  水是生命之源。但是10年前的曙光村,村民吃水非常困难,有的人干脆到乡亲家去担水吃。那时,全村只有800亩水浇地,这是七八眼潜水井能供给的最大限量,每逢干旱年,水地也成了旱地。所以那时村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以需水量小的葵花为主,只种植少量的玉米。

  “现在有机井了,玉米成了主要农作物。”高二忠说。

  2000年,国家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内蒙古积极贯彻执行,在这个大背景下, 2004年,曙光村投入40万元,安装上了自来水,告别了无水的困境。为了保障农民增产增收,28眼机井也相继打成并投入使用,旱地全部变成水浇地。

  “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发展奶牛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高书记的办公室里,还挂着这样一个宣传彩板。

  自2005年党中央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以来,党和政府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当时曙光村根据本村已经有村民在养奶牛的现状,力争发展奶牛产业,最多时,全村有近千头奶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曙光村只有284户,共809人。

  种地的收入再加上养奶牛的收入,眼见着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委会的集体资产也增加了。

  2005年,村里又重建了村委会,是2层楼。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还搭起了戏台,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现在,村委会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500万元。

  大棚与沼气

  除了奶牛产业,大棚种植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了保障,而且现在还成了曙光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2007年,种植大棚蔬菜在内蒙古农村全面推广,当时土左旗种植的反季茄子效益喜人,高二忠到土左旗参观,回来后他就动员村民种植大棚蔬菜,而且当时内蒙古有优惠政策,每建一个蔬菜大棚,市区两级政府给补助1万元,村民自己只需出3000元。

  当年6月,100个蔬菜大棚建成,每个占地30亩。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曙光村一共有296个大棚,共占地1000多亩。

  “一个种蔬菜的大棚一年能挣1.5万元~2万元,如果种葡萄和草莓全年能赚3万多元。有时有货车来村里收菜和水果,有时我们自己拉到城里去卖。”薛林林说。

  据高二忠介绍,2002年,曙光村村民平均年纯收入约为1000元,现在已经达到近万元。

  而且,初建大棚时,为了蔬菜能够及时外运,曙光村又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的补助项目,铺建了柏油路,到现在,硬化路面已经达到6万多平方米、铺彩砖4.3万多平方米。

  在曙光村村民们看来,他们的蔬菜之所以特别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用沼渣、沼液代替肥料,既能杀虫,又环保,种出来的蔬菜纯天然、无污染。

  本世纪初,国家号召农村建设沼气池,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主要包括户用沼气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项目、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西部地区,补助标准略高一些,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为每户1500元;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按供气户数补贴,每供气一户补助1500元;乡村服务网点每处补贴4.5万元;大中型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最多不超过200万元。

  2009年底,有了国家补助的200万元,再加上自治区地方配套资金和村委会筹集的95万元,曙光村的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顺利完工,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指导下,二三十户村民首先尝试着使用沼气做饭。

  “以前一个月的电费要110元,通了沼气以后,一个月仅60多元。”薛林林告诉本报记者,她家是最先用上沼气的。

  不仅曙光村,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43.2万户,较2001年的0.3万户增长了近150倍,共涉及全区12个盟市,78个旗县。

  2001年~2010年的10年间,内蒙古农村牧区沼气建设项目共争取到国家投资8.6亿元,自治区级地方配套资金5500余万元。

  政策、勇气、干劲,一个都不能少

  “种大棚、建沼气池、免税,国家不停地出台针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积极贯彻执行了,但这还不行,还需要村领导干部有勇气、有干劲,能带动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薛林林说,种地、养牛、种大棚、用沼气,村民们能富裕,是因为增收渠道多了。

  “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为建设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高二忠说。

  “‘新农合、两免政策’暖心窝啊。”采访中,高二忠还特别谈到像城里人一样看病能报销。

  从2003年开始,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让生活在新农村的人切实感受到这并不是一个梦。

  “得了病都不敢去医院,看不起啊;现在看病能跟城里人一样报销,这真是想也想不到的好事。”索喜柱说。

  另外,2007年开始逐步推行的“免杂费、免书本费”的惠民政策,也让新农村的农民受益匪浅。 2009年,内蒙古又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寄宿生住宿费,由自治区财政按照每生每年小学100元、初中120元的标准对学校进行补助。

  不仅在政策上村民们能享受到实惠,就是在服务上,他们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记者到村委会采访时,正好遇上村民闫月厚到便民服务站办事。

  “便民服务站都能办啥事儿?”记者问。

  “可以帮忙我们到镇里开证明、改户口。”还没等高书记回答,闫月厚就抢着说,他今天是来找代办员去镇上帮儿子改户口,前段时间,给上大学的女儿开贫困证明也是代办员帮着办的。

  “地里活忙,没时间去办,而且有时赶上镇里的领导不在,要去好几次才能办;现在来服务站登个记,代办员办完就会通知我们来取。”闫月厚说。

  原来,2010年,为了能让基层党员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双服务”活动,即创建服务型乡镇党委、政府和落实乡镇干部服务责任制。

  2011年7月,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双服务”试点旗县区之一,赛罕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开展了“‘三二三’乡镇标准化服务”活动,便民服务站的成立是其落实活动的举措之一。曙光村的便民服务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于今年4月成立,能帮助村民办理行政审批手续、开具相关证明、土地流转等20多项事项。

  新农村建设还在进行,各种优惠政策还在出台,今年,曙光村又争取到了安太阳能路灯的项目,用不了几天,45展太阳能路灯将要给夜幕中的曙光村带来光明……(记者 董柏杰 实习记者 于果)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开鲁大葱丰收了
十年生态:脚踏实...
库伦旗通火车了
深秋美景
金秋喜事有几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背法庭”下乡来
内蒙古落成国家登山步道示范工程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