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辉煌内蒙古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这十年】生态和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内蒙古新闻网  12-11-02 16:0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周末报  
 

  把产业升级与环境保护完美结合,把退耕退牧与农牧民增收完美结合,把资源开发与植被恢复完美结合。十年间,内蒙古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青山绿水常在、美丽与发展双赢。相比世纪初,内蒙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重点治理区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好转,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人前来休闲观光。“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来培育,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真实写照。

  谈起内蒙古,除了奶食品,大家第一印象也许就是辽阔的大草原。如果说生态旅游是内蒙古的一张名片,那么导游就是这张名片的解读者。

  见到顾超时他正在悠闲地喝着茶,每年的10月份以后,内蒙古生态旅游就进入了淡季,导游们也在几个月的忙碌中终于得到了一阵休息时间。

  顾超在内蒙古做导游已经10年,而他,也正好见证了从2002~2012这十年,内蒙古生态旅游的重大变化。

  祖国北方的绿色生态防线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全区有13亿亩天然草原、3.55亿亩森林和6000多万亩湿地,构成了祖国北方的绿色生态防线,对我国北方大气候调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内蒙古的生态非常脆弱,生态保护工作做不好,将直接威胁到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然而,上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气候干旱少雨、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垦植,绿草逐渐稀疏,沙漠开始蔓延,大片土地开始被沙地和沙带所侵袭,绿退沙进,内蒙古生态日益恶化,并有向华北、东北、中原地区蔓延的危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了“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全力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切实加大了建设和保护力度,内蒙古生态建设步入了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森林、草原保护,2006年~2011年,国家共投入林业建设资金378亿元,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74万亩,全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全区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达10.2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38.85%,比2000年提高了8.27个百分点,生态治理区内草产量提高了0.5倍~3倍,牧草高度提高了4.7厘米~22.6厘米,林草覆盖度达到50%左右。

  保护生态发展旅游

  从“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到“煤从管道走,销售煤制油”;从提出“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到“美丽与发展共赢”新战略……内蒙古走的是依托资源而非依赖资源,不断转型的现代工业经济发展之路。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收效,因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工业化迅速推进的内蒙古,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十分沉重。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随着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推进,内蒙古草原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升到近两年的37%,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14.82%提高到2010年的20%。

  草长高了,草原更绿了。相比世纪初,内蒙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得到缓解,重点治理区域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的好转,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人前来休闲观光。

  “2002年时我初当导游,当时我跑的旅游线路是呼市到锡盟(锡林郭勒盟),2008年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锡盟的草长得真好,虽然我自己也是内蒙人,但很少见到长势那么好的草。草最高时长到腰那么高。”顾超在描述这一切的时候一脸的心旷神怡。

  内蒙古的一些生态旅游景点都是顾超经常去的地方,用他的话说,对这些地方要比呼和浩特市都熟悉。10年中,他看到了生态旅游文化的一点点规范,生态保护从无到有,旅游规划从无规则到有秩序,景点设置从杂乱无章到渐渐有序。

  “最深刻的感受就是,10年前旅游业还很乱,不规范。旅游团拉游客到旅游点后想往哪带都行,景点也没有很好的规划,就是哪自然风光好往哪里走。现在都设置了每个区域的功能,比如这个地方可以玩皮划艇,另一个区域开发出旅游观光,每个景点都设置得很完善。”

  顾超说,在2010年时,他去了杭锦旗锡尼镇浩绕柴达木嘎查,这里是鄂尔多斯市最早禁牧休牧的地区,过去的漫漫黄沙如今已被绿色所覆盖。

  牧民常玉胜聊天时告诉顾超,他感觉最大的变化是草场好起来了,再就是禁牧以后羊的头数减少了质量提高了,产绒量提高了,禁牧前三四百只羊,三四两绒(每只),现在(每只)是1斤1两绒。

  “锡盟有一段时间草长得也不行了,和当地人聊天他们都说再也看不到当初的景象了。不过现在又好了起来,生态治理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据悉,从2002年开始,锡林郭勒盟依托津京风沙源治理、禁牧舍饲、退耕还林以及重点生态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目前共完成沙源治理建设任务2100多万亩,转移农牧民达14万多人,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70元。

  据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大兴安岭、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阿拉善这些地方都是游客集中的旅游景区。自2002年起,自治区施行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防沙治沙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八大重点工程。内蒙古政府生态建设项目覆盖全区90%的旗县,建设投入近40亿元。

  为保护美丽的大草原,内蒙古近些年来重点推进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重点工程,实施了休牧、轮牧、禁牧,并积极开展了生态移民工作,这些扎实的举措使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一片片沙化的草原重现绿色生机。

  旅游产业与草原文化相融合

  在谈到这10年中内蒙古生态变化时,顾超的同事韩斌也忍不住谈了起来,他从事导游也有8年之久。他告诉本报记者,从2005年起,他明显感受到沙尘天气逐步减少,到了最近几年,刮再大的风一般都不会再像几年前一样沙尘笼罩了。

  根据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提供的一组数据来看,到2010年,全区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60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50万亩,退牧还草3000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与生态发展同步的是旅游人数的增高。而如今,旅游业也不止单纯依靠生态来吸引游客。

  自治区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这些年来,我区旅游产业和文化融合的脚步正在逐渐加速,也不乏成功的范例。”2006年,由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投资1000多万元精心编排的民族舞台剧《永远的成吉思汗》盛装亮相。气势恢宏的场面,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悠扬深沉的蒙古族长调,让人们在品味蒙古族美食的同时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不到3年时间,就收回全部投资;由响沙湾民族歌舞团精心编排的大型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让观众沉醉于妙曼歌舞的同时,将蒙古族风情永远铭记心中,成为响沙湾旅游区响当当的品牌。2011年“草原之星”内蒙古全境游专列开行,为游客展示了内蒙古瑰丽自然风光与独特民俗风情,向世界呈现了内蒙古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草原文明,成为“文化传播的平台”。

  拥有大草原、大森林和大沙漠,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每年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增速都在2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来培育,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2011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内蒙古进一步明确了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也为内蒙古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力争实现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的跨越。(记者 萨日娜 实习记者 王茜)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开鲁大葱丰收了
十年生态:脚踏实...
库伦旗通火车了
深秋美景
金秋喜事有几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背法庭”下乡来
内蒙古落成国家登山步道示范工程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