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鲁科尔沁旗三大产业为民增收添羽翼
内蒙古新闻网  12-11-12 18:02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阿鲁科尔沁旗依托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实施政策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基地建设、知名品牌培树等多项举措,坚持合力并进,为特色农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特别是优质牧草、肉牛羊、杂粮杂豆三大特色产业日益崛起,快速地推进了全旗现代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阿鲁科尔沁旗是畜牧业大旗,近年来,牧区以牛羊为主导的家畜存栏稳中有增,在牧区经济发展中保持着绝对主导地位,地方政府对牛羊养殖出台了不同程度鼓励政策,并根据草牧场结构和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畜种结构和存栏结构的调整,科学利用畜牧业资源,肉牛羊养殖、育肥产业和标准化生产得到了快速推进。截至2012年6月末,全旗肉牛羊存栏分别达到36万头和140万只,其中肉牛存栏数连续两年居全市之首。牛羊养殖规模企业达到21家,其中三家养殖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国家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特别是“阿鲁科尔沁牛肉”、“阿鲁科尔沁羊肉”被国家工商总局先后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更积蓄了肉牛羊产业的发展后劲。截至目前,全旗已出栏商品牛11.8万头,其中育肥出栏9.8万头;出栏商品羊67万只、育肥出栏14.6万只,肉牛肉羊产业已经实现产值11.6亿元,据测算纯收入可达到3.09亿元,全旗农牧民从肉牛产业中可人均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占农牧民纯收入的20%以上。

  阿鲁科尔沁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杂粮杂豆主产区,特别是优质绿豆及杂粮产品是全国三大主产区之一。多年来,阿鲁科尔沁旗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带动、政策扶持、政府服务,逐步使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目前,阿鲁科尔沁旗杂粮杂豆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1.5亿斤以上,其中有机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达2.6万亩,无公害面积达16万亩,全旗杂粮杂豆年实现产值3亿元,人均纯收入1200元,占农牧民纯收入的20%。“天山大明绿豆”被评为全国最具综合价值地理标志产品。“蒙天”牌绿豆,“蒙田”牌小米、黄米、荞麦米被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同时被确认为AA级绿色食品。

  为有效治理退化沙化草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有效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2008年,阿鲁科尔沁旗提出了“以小面积的人工草地开发、保护大面积的天然草场,推动畜牧业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开始在全旗探索实施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建设。阿鲁科尔沁旗涉农部门积极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扎扎实实地开展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建设各项工作。同时,根据地区特点开展天然草场节水灌溉试验、小流域退耕地块旱地苜蓿种植试点和移动式风力发电节水灌溉等试验,组织和引导农牧民走合作社道路,并在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建设的各个环节,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讲解种植、施肥、农机具使用、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使全旗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阿鲁科尔沁旗已完成优质紫花苜蓿种植面积37万亩,其中15万亩达产,产草1.2亿公斤,实现产值2.4亿元,13家知名企业入驻共建。今后,阿鲁科尔沁旗以每年不低于20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5年,实现建成面积100万亩,可实现牧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驻站记者梁粝元)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苍天圣地·阿拉善
风雪铁路线 坚守保...
1000多只候鸟嬉戏...
呼和浩特举行锐武...
拒绝盗版 远离网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代表热议报告话发展
锡林郭勒草原降雪降温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