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话虽这样说,但“状元”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普通人,他们在当今的和平盛世中,兢兢业业地做着本职工作,安安稳稳地张罗着小日子,有滋有味地享受着小幸福。
三百六十行,组成了社会运行的肌体。对于以记录社会百态为职责的记者而言,近距离地去感受各个行业,既是“三贴近”的好机会,也是提升业务水平的好平台。我们走访记录的这些“小人物”,也许未必都是所在行当的“状元”,但他们一定有自己的故事,有着如同电视剧般精彩的生活片段。
即日起,本版开辟《走基层·三百六十行》栏目,邀您一起走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共同见证他们的生存状态、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倾听他们的呼声与诉求、感受他们的平凡与美好、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幸福……
包头市土右旗萨拉齐镇的马林一家,三代人中的5个男子都是环卫工人。其中大儿子马永祥已经做了21年清洁工,孙子马凯也是有8年工龄的环卫司机。这一大家人现在都住在一起,共同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开心着城市越来越美丽
在萨拉齐镇振华大街上,马林的腰弯成了一张弓,正在费力地捡取一张人们扔的废纸片。两把扫帚、一把铁锹、一个垃圾钳子、一辆垃圾车就是老人工作的全部家当。
今年62岁的的马林和他的3个儿子马永祥、马永利、马永清,以及孙子马凯都是土右旗园林环卫管理中心的环卫工人。马林是环卫清扫工人,3个儿子是环卫清运工人,孙子马凯是垃圾填埋场的压石机司机。
过去,当地人总是用一句顺口溜来形容萨拉齐镇的市容环境:“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走在萨拉齐镇的大街小巷,再也不见漫天飞舞的垃圾,进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洁的街道。马林告诉笔者:“看到城市越来越美,真的打心眼里高兴。”
1991年,大儿子马永祥当环卫工人时,很多亲戚都反对:“每天扫大街有什么出息?”“傻子才去当清洁工呢!”“再说也挣不了多少钱。”反正说啥话的都有。可马林当时却铁了心让大儿子当环卫工人:“你不干,他不干,总得有人干吧。”
郁闷着有时被人瞧不起
在垃圾箱安置点,二儿子马永利和他的搭档娴熟地把满满的垃圾箱挂在了汽车的后面,又通过车与车之间的传送,把垃圾箱装到车厢里,然后,合力用车上的苫布把垃圾箱罩了起来。马永清说这样做可防止运输中垃圾飞扬再次污染环境。
10多分钟后,汽车开到了6公里外的下榆树营村村东面新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他们上车把苫布打开,一个人在外面指挥,另一个人在车里遥控机器卸垃圾。马永利说,一垃圾箱有3吨多的垃圾,他们每天要在垃圾点与处理场之间跑8到10趟车,至少处理30吨垃圾。
他们的车走后,马凯便开着装卸机把卸下来的垃圾铲到了垃圾场的顶端,然后用压石机把垃圾压实。马凯戏称这是“一条龙服务”。这个24岁的小伙子告诉笔者:“现在已经习惯了,一出门看到垃圾就想捡起来。去外面玩,别人都是欣赏景色,我就往垃圾上盯,已经成职业习惯了。”
说到工作,马永利告诉笔者:“再苦再累,为了城市的漂亮我们觉得也值得,但就是有时候不被人理解,还要忍受一些人别样的眼光。”马永利说,有一次他们正在整理垃圾箱,一个居民出来倒垃圾,本来已经告诉他等一下再倒,可那个居民还是不管不顾,弄得他们身上都是灰,那个居民非但不道歉还说风凉话:“你们就是干这个的,反正你们的衣服也不干净!”“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太难受了!清洁工也是有尊严的。”马永利也谈到,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他们。
欣慰着待遇越来越好
“现在的待遇越来越好了。我刚参加工作时,才挣100多块钱,现在挣2500多块了,而且该上的保险单位一个都不落给我们上着。虽说辛苦点,这点苦跟在农村种地比差远了。”大儿子马永祥说。
马林老人告诉笔者,现在每个月自己能有1000元的收入,三个儿子每人有2500多元工资,孙子挣1600多元。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后顾之忧也越来越少。
说起干了多年的清洁活儿,老少三代有说不完的话。可说到家人,大家都沉默了。马永祥说,这么多年来,自己没陪妻子上街买过一件衣服。因为环卫活儿和其他工作不同,逢年过节别人闲,环卫工人最忙。“这么多年来欠她的太多了,欠老人的也太多了,等退休后一起还吧。”
马林这一大家子现在住的是当地政府专门为他们新盖的安置房,一家人住在一个大院里,每天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