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15岁的牛牛为患精神病的母亲撑起一片天——“我要靠自己养活妈妈”
 

  【新闻回放】

  2011年2月23日、3月28日,2012年2月22日,本报社会新闻版相继刊发了《谁也不能再喊他们“讨吃子”》、《爱的阳光洒向苦命母子》、《娘儿俩有低保金了牛牛能识字看书了》3篇报道,讲述了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南门口精神病母亲红梅与儿子牛牛相依为命的故事,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11年前,30多岁患有精神疾病的红梅带着两三岁的儿子牛牛,从外地讨饭来到萨拉齐镇,—年四季在南门口附近的野地里吃住。在最初的4年里,红梅似乎怕孩子被入抢走,见入就躲,不与任何入交流。只在要饭时,红梅才说话,但凡有入好心询问,红梅就会嘴里骂骂咧咧地捂着耳朵跑开。

  那时每到冬天,—身破衣烂衫的红梅,把孩子包裹得就剩下—对小眼睛,在野地里吃着讨来的冷饭。不久后,红梅和牛牛被当地好心的村民发现,养牛场场主党建明和几个牛倌不时给红梅母子送饭送衣。放下戒备心的红梅,终于在7年前让党建明将孩子带回养牛场抚养。近两三年,由于村里的赖皮喝多了总抢红梅的钱,在党建明劝说下,红梅同意夜里在牛场门口睡觉。

  这几年,红梅依旧不主动和任何入说话,只和牛牛嘀嘀咕咕,依旧每月—袋面,自己在野地里刨个灶台做饭。红梅警惕性很强,牛牛必须每天早上给她打井里的水喝,每天早晚她必须见到牛牛。

  前些天,记者第四次来到萨拉齐镇看望牛牛母子,发现牛牛长大了,挣钱了,越来越会照顾母亲了,娘儿俩的生活又增添了几抹亮色——

  除了每天定时定点接送母亲,牛牛还有很多做。作为牛场里年龄最小的牛倌,他和其他牛倌一样,早上4点起床,搂草、伴饲料、赶牛、喂牛、喂鸡,下午4点挤奶、卖牛奶。

  从羞于提起自己有个疯子妈妈,到天天接送妈妈去野地里,从依靠党建明接济,到变成养牛场年龄最小的牛倌,15岁的牛牛为自己和母亲撑起了一片天。前不久,记者第四次来到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南门口,见到了骑着自己买的三轮车送母亲去野地里的牛牛。牛牛说:“我现在养牛挣钱了,能照顾妈妈了。”

牛牛和“牛牛”,一对好朋友。

  党建明给牛牛讲乌鸦反哺的故事,“我懂了,我得照顾好妈妈”

  两个多月前的一个深夜,南门口的村民们都沉浸在睡梦中。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一辆车撞到了党建明牛场的砖墙上。“牛牛妈还在大门口睡觉呢!”惊醒后的党建明喊道,几个牛倌和牛牛冲了出去,轿车司机忙下车赔不是,“睡着了,睡着了……墙撞坏了,我赔。”人们没时间搭理肇事司机,只顾七手八脚地把红梅从轿车旁边一大堆黑色的铺盖里拽了出来。看着惊魂未定的红梅,司机当时就傻眼儿了,“这怎么还有个人呀?”

  “妈,你没事吧?”“红梅,你没事吧?”见红梅胳膊腿儿都能动,也没出血,党建明、牛牛和几个牛倌松了口气。吓傻了的司机一个劲儿说:“这儿怎么有个人呀?”党建明见状说:“我们家这个妇女,精神有点问题,常年住在门口,你也别害怕,我们也不会讹你钱。观察两天,要是没什么问题,给点营养费就行了,你看怎么样?”

  经过10来天观察,红梅只是胳膊上有点青紫,但在她的大骂声中,人们终于放弃了送她去医院检查的想法。红梅坚持老习惯,白天在野地里活动,晚上在牛场门口或围墙下睡觉。考虑到红梅的安全,在党建明的劝说下,牛牛开始每天骑着三轮车送母亲去野地里,晚上再接回。

  开始几天,牛牛很不习惯。“大街上的人老看我,我总感觉他们在说,你看,疯子妈和疯孩子。”最终还是党建明打消了牛牛的顾虑。“牛牛,爷爷给你讲一个乌鸦反哺的故事,好不好?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觉得它不吉利,人们普遍厌恶它。然而,它却拥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德———养老、爱老。据说,这种鸟在母鸟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鸟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小鸟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鸟口中,回报母鸟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母鸟老到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你应该好好孝敬你母亲,是她给了你生命。”“爷爷,我懂了,我得照顾好妈妈。”自此以后,牛牛每天早上6点准时骑三轮车送母亲去野地里,晚上6点接回来,再没有任何怨言。

牛牛的手机里联系人不到10个。

  当个合格小牛倌不容易,“牛尾巴抽到脸上可疼了”

  除了每天定时定点接送母亲,牛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作为牛场里年龄最小的牛倌,他和其他牛倌一样,早上4点起床,搂草、拌饲料、赶牛、喂牛、喂鸡,下午4点挤奶、卖牛奶。

  在这个不大的养牛场里,牛、骆驼、驴、鸡、鸭、鹅,每种牲畜的喂法都不一样,甚至季节不同,喂的东西也不一样。经过党建明悉心教导,牛牛已经变成了行家里手。“这六七头奶牛,数那个头最大的脾气不好,每次挤奶,都得用绳子把它的蹄子和尾巴拴住。我当初可没少让它踢,牛尾巴抽到脸上可疼了。”下午4点多,牛牛边挤奶边说。

  党建明说,牛牛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牛倌了。今年养牛场生意好,光搬运牲畜上车,牛牛每月就能挣一千多块钱。加上娘儿俩每月一千多块钱的低保金,生活基本可以保障。

  红梅依旧每月吃一袋面。挣了钱的牛牛,不时给母亲买点雪糕、香肠啥的。每到过季,还不忘给母亲

  买件换季的衣服。他自己最大的花销就是看动画片。今年4月,他花了1200元买了台二手电脑,由于识字不多,加上二手电脑系统陈旧,没几天就“黑屏”了。牛牛把电脑卖了,买了一辆电动车,骑着电动车去买动画片。“本来想用电脑看动画片的,但电脑操作对我来说太难,还得去音像店买碟。”

党建明把牛牛教成合格小牛倌。

  牛牛啥都好就是数学不好,“又多找了大妈一块钱”

  每天下午5点到6点是牛牛最忙的时候。5点做完农场的活儿,他得赶在6点接妈妈之前卖牛奶。如果牛奶卖得快,得空闲,他可以骑着电动车去镇中心的音像店买动画片。

  “牛牛,这钱找得不对吧?多了一块。”好心的邻居李大妈退回牛牛多找的钱,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党建明说:“这牛牛啥都好,就是数学不好,我也是今年牛场开始卖牛奶才发现的。10块钱以内还行,超过10块他就算不明白了。”

  从牛牛来到养牛场生活,一直都没个老师教过他认字、算算术,他认识的字都是自己从电视里学到的。认识数字,也是从今年买了手机才开始的。“不认识数字就打不了电话,我就让村里其他小孩教我数字。”牛牛的手机里,一共有不到10个联系人,手机号码和名字都是他自己输入的。为了输入“党爷爷”,他四处去找这仨字儿,找到后,又让村里小孩告诉他拼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至今,牛牛没发过一个短信,因为他对拼音和笔画一窍不通。

  “这我们真没想到。虽然我们几个老牛倌也不认识字,甚至还有不会打电话的,一辈子也就那样过来了。但牛牛还小,以后我们得找人教他,不能把孩子耽误了。”党建明说。牛牛却犟得很,嘟着嘴说:“我就不是上学的料!每天喂牛,也不用认识太多字,不用学。”看来,对于牛牛的成长,党建明他们还要付出不少心血呢。(记者赵弘 包文臻)

  【编者手记】

  两年前,我们开始关注这对苦命的母子,并与当地好心的村民们共同努力,对他们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施以尽可能的贴心关怀。两年过去了,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本躲藏在灰色地带、对社会充满恐惧和戒心的母子俩,逐渐放下被伤害的顾虑,一步步走进阳光里。牛牛挣钱了,懂事了,照顾母亲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娘儿俩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谁也不能再喊他们讨吃子了”,他们的人格也得到了尊重。

  这次的深入采访让我们体会到,如果给治疗精神疾病开个社会良方,歧视、恐惧、冷漠必然有害无益,爱心、关怀、帮助才是祛病的良药。

  长期以来,社会对待精神病人、特别是那些未能进入专门机构接受治疗的病人,恐惧多于同情,歧视大于关怀,更多地是考虑防范精神病患者危害自己和他人,关心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如何用医学手段治疗,而对治疗是否一定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是否顾及到患者家属的感情,却少有思考。

  在牛牛和母亲红梅这一个案中,假设人们当初不顾娘儿俩的意愿,强行将母亲送进卫生机构,考虑到母亲的状态,以及牛牛还是未成年人,很有可能酿成悲剧。

  令人欣慰的是,10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草案条例中,针对医疗界一直以来强调的“有病必须治疗”的观念,做出了有力纠偏,确认了精神病人有拒绝住院权。可以说,此次国家已经以立法的形式,为精神病患者的权益最大化提供了保障。

  【延伸阅读】

  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国家“686项目”来救助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给本报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区约有27万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然而,全区12个盟市中仅有10个盟市有自己的精神卫生机构,并集中在城市。大型综合医院仅个别医院有精神卫生科,全自治区精神卫生治疗机构有15家。也就是说,不少精神病患者因为没有机会得到有效救治和收容而流落社会。

  治疗机构少,规模有限,而且集中在城市。而精神病患者多分布在旗县的小村庄;精神性疾病又有“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特性,很多家庭为亲人治病而倾家荡产,生活难以维系。

  几年前,一项鼓舞人心的政策出台:自2004年起,政府启动“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精神卫生项目”(简称“686项目”)以来,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4个地区建立试点,投资58万元。

  “686项目”,是由国家卫生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目的是为贫困重性精神病患者提供紧急补助住院治疗,并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完善社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提高医务人员对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治疗的能力。国家划拨救助名额和费用,各地区按人口划分比例进行救治。国家财政投入686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故称“686项目”。

  该项目旨在建立医院、社区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将精神病院的管理、服务延伸到社区,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以及患者家属的培训,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减少精神病患者的致残率和肇事率。

  据介绍,目前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已成立专业机构负责“686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受益的人群,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属于试点地区居民;诊断结果属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人群;有监护人。符合这些条件的患者,医院将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随访、检查,由国家补贴免费用药、看病。

  对于接受住院治疗的肇事、肇祸情节严重的患者,可视情况减免部分住院费用,每人每年2000元;其中解救关锁人员内蒙古自治区共有1000例指标,可以享受一次5000元的救助补助。

  【新闻链接】

  “立法保护精神病人”破冰

  自1985年开始起草,酝酿20余年的精神卫生法终于在今年10月26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从防范“被精神病”到发展精神卫生事业、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从精神障碍的预防和患者康复到社会公共安全和强制治疗问题,这部承载着关注和期待的法律,力图破解多项难题。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达1亿,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财政投入不足使我国目前仍有70%左右的精神疾病患者没能得到有效治疗。一方面,未经收治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威胁着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因种种原因导致正常人被送入精神病医院的事件屡见报端。

[责任编辑 魏佩 ]

笑逐颜开领津贴
苍天圣地·阿拉善
风雪铁路线 坚守保...
1000多只候鸟嬉戏...
呼和浩特举行锐武...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踏雪入户说盛会
锡林郭勒草原降雪降温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