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是呼和浩特市公交车、出租车使用天然气的第9个年头。
“我跑出租车10多年了,加不上气的情况几乎每年冬季都会出现,近3、4年更为凸显。”出租车司机侯海芳说。
呼和浩特市燃气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王平表示:“今年冬天的气温比往年低,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等长输管线的沿线城市用气量都在增加。仅呼和浩特市,今年日用气量达到了180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用气量日均增加30万立方米,而其他城市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比例在增加。上游气田供给长输管线的总气量,已无法满足这些城市不断增长的用气需要。”
在内蒙古,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五个城市建有天然气长输管道,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向内蒙古输送天然气,而呼和浩特地处长输管道末端,天然气压力最小,最易出现“气荒”。
即便如此,长庆油田的天然气增量仍无法追赶供应省份及中心城市的需求增量。据了解,长庆油田分公司除输气进内蒙古,同时还向北京、上海、陕西等多个中心城市和省份全部或部分供应天然气。
呼和浩特市政府自2005年开始推广汽车使用天然气,全市700多辆公交车、近4000辆出租车中的1200多辆全部使用天然气,一年的用量不到1亿立方米。而到了2012年,全市的用气量4亿立方米,建有24座加气站,供应着1600多辆公交车、近6000辆出租车以及两万多辆油改气私家车的用气,全市仅汽车用气就占总用气量的26%。
“2005年不到1亿立方米,2010年3.2亿立方米,2011年3.7亿立方米,去年4亿立方米,预计明年将达到4.5亿立方米。”王平告诉记者。
据气象部门监测,2012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个别城市最低气温创历史新低。因此,北方城市天然气用量急剧上升,为保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用“气”,呼和浩特市在今年元月1日至3日天然气供应不足。
王平认为,由于长庆油田天然气年增量有限,而沿线城市用量却在大幅提高,近两年呼和浩特市“气短”问题将很难解决。
破解“气荒”是难题
实际上,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数据显示,我国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当年进口0.9亿立方米,2010年进口量达到17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到15.8%。预计到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3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超过35%,天然气供气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呼和浩特市天然气供需矛盾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王平提出呼和浩特市在短时间内想解决天然气供需矛盾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调整用气结构,二是寻找新的气源。
记者在《呼和浩特市2012年燃气用气量构成情况表》中看到,呼和浩特市工业用气量仅为总气量的13.55%,该比重与其他城市相比略有不足。
“调整用气结构,提高工业用气比重,旨在增加呼市用气总量,当民用天然气用量增大时,即可有条件停工业保民用。”王平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没有大型用气企业,只有少数陶瓷厂等小企业有用气需求,而在包头市,像包钢等企业都是用气大户。
寻找新气源成出路
2010年10月16日,呼和浩特市政府和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约煤制天然气项目,计划在2013年建设开工,落户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工业园区,投产后将在呼和浩特建设40亿立方米天然气项目。
但据记者了解,该项目目前由于资金不到位,至今未能投产。
目前,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天然气,通过陕京四线输送到全国各省,内蒙古也会分得“一杯羹”。但由于长输管道技术问题,此项目具体日程并未确定。
事实上,呼和浩特市并不缺气,在呼和浩特南郊的炼油厂,每年产出石油气30万吨,石油气同样是一种清洁能源,完全可以替代天然气作为基础能源。
“不管是北控的天然气、进口天然气还是石油气,都存在价格矛盾,目前,我们正在调研使用新气源的可行办法。”王平告诉记者。
据了解,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天然气的口岸价每立方3元,通过长输管道到呼和浩特的价格要在每立方4元左右,呼和浩特南郊的炼油厂产出的石油气折成气态,每立方价格在8元左右。而呼和浩特现在的天然气价是每立方3.65元。
天然气改价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的不断攀高,理顺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实现天然气定价市场化,对于提高进口积极性、保障天然气供应有重要意义。
据安迅思息旺能源统计,2012年底较2011年底,我国进口液化气和燃料油的价格均出现了19%的涨幅,但在大部分省份、城市天然气价格一直是“一口价”,从来没变过。
在呼和浩特市,天然气“一口价”3.65元每立方与汽油的跌跌涨涨形成巨大反差。而在北京2.8元每立方更是便宜得“可怜”。
“事实上,现在的天然气价格连本钱都不够。”王平说。
有专家预测2013年天然气价格改革会在全国推广,有望实现上下游价格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