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到的祝福短信超过百条了吗?不停地回复转发这些“克隆短信”是否让你疲惫不堪?“鸡肋短信”的背后究竟是挂念还是走形式的负担?当春节祝福变成一种无奈的客套和运营商的狂欢,这种既浪费精力又靡费金钱的人情敷衍不要也罢。
发送祝福短信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一条小小的短信架起了便捷的情感交流桥梁,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份惦念和牵挂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快餐式”应付:认识的,不认识的,署名的,未署名的,甚至连原作者名字都未删掉的转发短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密集轰炸而来。
“一天300多条短信,内容几乎都差不多,不看怕漏了重要信息,看了又都没啥营养,不回复不是那么回事,回了就是群发,这祝福咋就成了骚扰呢?”记者的一位朋友在除夕这天抱怨说,原本想安安静静陪家人过个年,结果变成了捧着手机不胜其扰,被裹挟进了“批发短信”的恶性循环。
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国人对“来而不往非礼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不过,当祝福变成了程式化的客套,也就失去了珍贵的原汁原味,变为沉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感铺张”靡费着宝贵的社会资源。
有报道显示,几大运营商在2009年的春节祝福短信收入就达到了20亿元,一些商业网站甚至开发了“春节祝福短信大全”供下载和转载,瞬间几亿元的收入让运营商和产业链中吸金者“偷着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网民公认的“七宗罪”--“造成尴尬、稀释人情、帮运营商圈钱、网络堵塞、审美疲劳、容易受骗、让社会冰冷”。
如同餐桌浪费一样,信息浪费的宗旨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爱吃不爱吃,反正我是点了、送了,哪怕送来送去馊了都没人吃”,这种现实社会的送礼习惯也投射到了信息空间。
春节祝福短信也该“节俭瘦身”。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理性的消费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多一些真情和实干,少一些虚浮和客套,究竟有多难?(记者 邹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