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8337”理论思考】关于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吴福永

  从上世纪开始,文化产业作为低碳、绿色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产业。近年来,我区在建设文化大区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要求,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贯彻落实自治区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还需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文化产业发展的立足点: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资源

  坚持走特色之路,立足于自治区丰富的历史、民族、民间、自然文化资源,挖掘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这是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

  一是发掘优秀文化资源,实施特色剧场建设工程。鼓励发展民族歌舞、蒙派杂技、民族曲艺、二人台、无伴奏合唱等特色演出项目,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优秀经典商演剧目,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项目支持力度,培育知名品牌。支持文艺院团建设演出基地、特色小剧场、演出场所,成为歌舞艺术展演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平台。

  二是根据地方文化差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两圈一带多点”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经济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富集区,辐射带动周边和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两圈”:以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为中心区域,以蒙元文化、昭君文化、敕勒川文化、成吉思汗文化为依托,优先实施呼包鄂文化产业一体化,重点发展以演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特色区域。以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为中心区域,以红山文化、辽文化、科尔沁文化、察哈尔文化、蒙元文化为依托,建设以文化会展、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巴林石、工艺美术品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特色区域。“一带”: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为一带,突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文化和异域风情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休闲度假胜地和冰雪运动中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艺演出业、工艺美术品业及多元特色产业。“多点”:以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盟、满洲里、二连浩特为点状开发区域,重点做好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发挥园区基地的培育孵化作用

  文化园区基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据地和支撑点,充分发挥园区基地的集聚效能,培育孵化文化产业新主体、新力量。

  一是发挥园区和基地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核心区优势,建设“中国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基地”,为系统开发和生产草原文化产品提供平台。基地建设应开发以草原文化为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定期举办草原主题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创办国际草原文化主题影视节,使之成为国际草原主题文化产业中心、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草原文化保护与开发示范区。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二是发挥园区基地的资源集聚效能。充分利用园区基地的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培育一批高水准、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园区基地要利用重大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示范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项目。鼓励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文化会展活动。重点扶持动漫企业发展,支持民族原创动漫创作与生产,奖励荣获国家政府动漫奖和在自治区级以上媒体播出的动漫作品,建立自治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扶持特色演艺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常年性大型文化旅游演出节目。鼓励发展民族歌舞、蒙派杂技、民族曲艺、二人台、无伴奏合唱等特色演出项目,支持文艺院团打造演出基地。

  三是发挥园区基地的品牌效益。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只有打造一批知名的文化品牌,民族文化才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园区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把民族文化资源、专业设计人才结合起来,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作为市场竞争的“名片”。依托和整合优势文化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开发利用,对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梳理本地文化资源,为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和民族文化品牌创造条件。

  四是利用园区基地培育发展重点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自治区级骨干领军企业,打造文化企业主力军团队。依托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聚集文化产业资金、技术及创意。发挥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全区基本建成区域布局合理、重点项目突出、市场主体多元、新型业态崛起、企业实力倍增、品牌效益显著、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发挥文化创意的灵魂作用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独特作用,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和品位。

  一是依靠人才支撑创意产业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实现腾飞,必须尽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经营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二要通过国际合作、岗位实践、在职进修、对口交流、挂职锻炼、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强对短缺专业人才和年轻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三要依托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区内外高等院校等培训资源,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四要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研究机构、相关政府部门聘请专家、学者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特聘顾问”,通过会议、论坛、讲学、研究课题等多种方式,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议题和重大课题进行战略研究和咨询,助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二是依靠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升级。科技与文化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要利用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推广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提高传统文化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运用,全面提高工艺创意内涵和技术装备水平,改造、升级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扩展服务内容,延长产业链,促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加快提升报刊、出版、印刷业的科技发展水平,推动报刊图书资源数字化、传统出版企业出版流程数字化和印刷复制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同时探索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文化博览等新兴产业,发展有声读物、电子书刊、手机报、数字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

  三是推进文化产业融合渗透工程。要充分利用文化与各行业的融合,提高国民经济的文化附加值,提升工业、农牧业、林业、商贸等行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积极引进和发展高端文化创意项目,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环境设计、时尚设计、园艺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推动创意设计向服饰设计、装潢设计、包装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延伸,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要促进文化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会展业,支持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会展活动,鼓励专业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展示活动。扶持文化旅游结合发展效益好的典型项目,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和整合。重点打造全区文化与旅游项目交易会和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精品展)两项活动,支持文艺演出团体、工艺品企业与文化旅游景点结合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的着重点:发挥文化旅游的优势作用

  我区草原文化源远流长,草原风光多姿旖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着重点。

  一是凸显文化对旅游的灵魂作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点化作用。大力发掘蒙古族的民族风情文化,开发参与性、娱乐性的旅游项目。大力发掘现代时尚旅游文化。二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催化作用。以影视剧、歌舞、诗歌、节庆等文化表现形式为催化剂,提升旅游的文化档次。大力发掘和光大呼麦、马头琴演奏、蒙古族长调、草原那达慕以及满洲里俄罗斯风情歌舞,形成民族特色旅游业。三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孵化作用。应用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增添新的文化内涵。开发建设一批民族文化特色显明的人造景观、主题公园,利用高科技的声、色、光、气等先进技术,促使旅游场所艺术效果、文化氛围产生质的飞跃。利用特有的冰雪资源,打造雪景观赏、冰雕艺术、健身运动世界,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是更加重视冬季高端旅游。尽快把我区东部盟市打造成为我区乃至国内外冬季旅游的重要基地以及国家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借助我区与吉林、黑龙江毗邻的优势,建立双方沟通合作机制,通过发展旅游联盟、联合举办旅游节等形式,加强与两省在冰雪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共同开发客源市场,带动旅游业实现常年化、常态化、高端化,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继续开发以草原、沙漠、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观光旅游产品,大力推动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积极培育专项旅游产品。在发展观光、度假、专项三大类旅游产品的同时,加强三大类产品的优化组合,发展“观光+度假”、“观光+专项”、“度假+专项”等组合性产品。将自治区建设成为以草原和民族风情为主打品牌,以沙漠、森林、湿地、冰雪、边境和历史文化旅游为辅助品牌,集观光、会议、节事活动、休闲避暑、温泉疗养、滑雪度假和特种旅游等多种产品为一体的旅游热点地区。

  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从走向全国到走向世界,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一是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对我区文化、艺术、文物、非遗等适合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艺术资源分门别类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源库,并与文化部“文通网”和“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网”相衔接,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做好基础工作。在继续打造我区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同时,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潜力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加强指导,不断推出新的品牌项目。深入挖掘和悉心研究我区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区特色的文化潜力,与国家和国际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紧密衔接,在艺术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物展览等方面打造一批知名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带动我区民族文化艺术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二是积极参与草原文化对外宣传。按照艺术、非遗、文物等各个领域进行分类,制作我区对外文化宣传册及音像资料。举办并参与重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推介并争取我区项目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海外“欢乐春节”、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对外合作考古发掘等国家文化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是引进国外文化交流项目。要把国外的资金、人才、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引进来,逐步提高我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把国外文化产业的需求引进来,建立信息定期搜索和发布机制,指导我区文化产品开发与生产,为国际市场需求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的目的。

  四是加强对外文化贸易。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民族优势、地缘优势及现有的经济贸易等优势,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并通过合资、合作、营销代理、建立营销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产品的推销,使周边国家成为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腹地。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环保日里描绘美丽...
盛乐芍药成焦点
快乐嘎拉哈
为青春喝彩
科学就在我身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传统节日的魅力
美丽小仙女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