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年仅24岁的常艳凤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在距离呼和浩特市市区25公里处的和林县盛乐镇古力半忽洞村尝试着养起了奶牛,从最初的3头牛起家,到2009年发展到近90头奶牛,家庭生活渐渐好转。如今,常艳凤不仅成了当地有名的养牛户,还建立了自己的牧场……
靠3头奶牛起家
“养奶牛使我们全家走上了致富路。”6月初,在距离呼和浩特市市区25公里处的和林县盛乐镇古力半忽洞村,现任呼和浩特天意农牧业有限公司场长的常艳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今年37岁的常艳凤梳着披肩发,一袭短裙,举手投足间有着一股管理者的风范。看着记者上下打量她,常艳凤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很少穿裙子,尤其是在牧场的时候,每天和牛打交道,浑身一股牛粪味儿。”当然,没有闻惯这个味儿的人只要在此停留几分钟,就不适应了。但常艳凤不同,十几年了,她已经完全习惯了这个气味。走进牛舍就是牛粪味儿,走进奶站就是奶腥味儿。
说起养奶牛,常艳凤的话匣子打开了,“我是2001年开始养奶牛的,当时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干体力活,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比较困难。看到周围的人家都陆陆续续养奶牛挣了钱,我和母亲就琢磨着也养奶牛吧。当时,1头成年奶牛的价格在1.5万~1.6万元,家里没钱,我就到银行贷款,一次性买了3头奶牛,从此我们家就走上了养牛之路。”
初养奶牛时,常艳凤也吃过不少苦头,好几次被牛顶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不过,常艳凤善于总结经验,慢慢地,奶牛产量提高了,每天卖牛奶都能拿到现钱,这让常艳凤一家高兴得合不拢嘴。常艳凤说:“那时候,我家养奶牛,也不耽误种地。一年下来做出比较:地里的收入还是和以前一样,可这几头奶牛每天产下的牛奶卖了就是钱。养奶牛1年的收入比以前种3年地的总收入还要高。村民们见养奶牛能赚钱,也都急着去买奶牛。很快,村子里200多户人家中就有160多户养起了奶牛。人们每天都忙着喂牛、挤奶,再排着队卖奶。卖完奶,就高高兴兴地数钱。村民们一下子有了奔头,有了干劲儿!”
养奶牛尝到了甜头后,常艳凤便想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可当时手头没钱买不起奶牛。无奈之下,她只好继续精心饲养家里的那3头奶牛,期待着这3头宝贝奶牛能给生育几头母牛。在奶农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奶牛头胎生母牛,3年5头牛。意思是如果一头奶牛的头一胎生下一头小母牛,3年间大牛生小牛,小牛长大后再生小牛,一头牛就能发展成5头牛。这一说法,果然在常艳凤家“灵验”了。等到了第3个年头,3头大奶牛果真就发展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几头奶牛。这对常艳凤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别好的兆头。接下来的几年内,她家的奶牛数量在不断增加。
发展8年成养牛大户
随着家里的奶牛不断增加,钱也越挣越多,与此同时,草料消耗量也迅猛增加。此时,常艳凤虽然把家里的几十亩地都种成了青贮玉米,可仍然不够家里的奶牛吃,每年还得购买草料。
到2005年前后,常艳凤家牛的数量达到了50多头,成年牛可以产奶,小牛犊则日渐壮大。常艳凤把自己养牛的方式比作“滚雪球”:“挣了钱,先给牛买草料,剩下的钱再买奶牛。”就这样,常艳凤的牛群硬是一点点地“拱”了起来。到2009年,家里奶牛已经发展到了近90头。
当时,呼和浩特市乳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奶牛牧场,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养殖者收入,增加奶牛存栏数量,实现奶源基地建设与乳品加工能力同步增长。
在2009年,常艳凤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一个存栏300头奶牛的规模牧场。
可是自己家的奶牛不到100头,剩余的200多头奶牛从哪里来?常艳凤心里早就有了小九九。
她说,多年来,伊利集团一直致力于对奶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以前实行的是“公司+农户”的形式,随后又过渡到了“公司+牧场小区+奶户”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科学管理、统一防疫”为基础,扶持一大批个体牧场、养殖小区和牧场园区,在奶牛产奶量增加,疫病发生率下降的同时,奶农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常艳凤当时就看中了这个发展模式,通过吸纳村里几家养牛大户的奶牛,以托管的形式与村民签订合同,牧场规模一下子上来了。
之后,通过对各项标准的严格审核,常艳凤成立的呼和浩特天意农牧业有限公司成为伊利集团的合作牧场,负责为伊利提供优质原奶。
从喂养到规模管理
成立规模牧场以来,常艳凤的奶牛养殖业也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统一防疫,统一饲喂,统一管理,统一收奶。
“伊利对原奶的生产要求特别高,买什么牌子的饲料、怎么储存,都要写在合作协议中,还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同时,对于兽药的购买和使用、水质情况等,都有严格要求。”常艳凤介绍说。
从亲自喂养到负责管理,常艳凤也遇到过不少困惑,但是她一直坚信,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儿。养3头奶牛和养300头奶牛程序都一样,只是时间上和精力上量小量大的问题。
饲养的奶牛多了,草料的用量就越来越大。于是,常艳凤就和本村的村民发展订单农业,每年年初与农民签订合同,前期为农民提供种子、肥料,中期农民负责管护,后期牧场通过大型收割机收割。“我们自己家有100亩地,每年再和农民租400亩,总共500亩地全部种植青贮玉米。而负责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民虽然从奶业核心产业链上退了出来,不再养奶牛,但是他们还能靠奶业增收。”常艳凤向记者解释说。
今年51岁的任平伟就是专门负责给常艳凤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民,两人已经合作了7年多。农闲的时候他就到牧场打工,每年也能收入4万多元。
现在,牧场里雇着十几名工人,大多数是本村村民。常艳凤也从不把他们当工人看,而看做是最值得信任的乡里乡亲,而这些人也视牧场为家,有活儿就干,从来不分上班下班。
在发展中,常艳凤最感激的还是伊利集团的贴心帮助。自从牧场成立以来,伊利集团专门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在牧场里,负责全程跟踪指导。其次,伊利集团在设备的配置上也给予了大力扶持。如果牧场想再扩大规模,伊利集团还协助办理贷款。这一切,让常艳凤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
多方取经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反映的正是人们对养殖业风险控制的担忧。对于“半路出家”的常艳凤来说,更是充满了艰辛挑战。2009年,因为种种原因,常艳凤的奶牛出现了疫病,当时损失不少。“与伊利合作后,对方组织的培训与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帮我解决了养殖中的难点和困惑。”常艳凤感慨地说,这些年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外出学习,不仅提高了奶牛饲养水平,而且牧场管理技能也增长了不少。谈起来自伊利奶牛学校的养牛经,常艳凤就收不住话了。
培训不仅带来了技术,更树立了正确的养殖观念,比如优质高产的奶牛并不是想象中的膘肥体壮,而是体瘦清秀,比例适中。常艳凤对养殖规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养牛不在多,关键得养好,适度的规模化才能带来稳定的效益。常艳凤说:“接受培训后最大的改变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国内有些牧场在管理中只考虑硬件设施,认为只要硬件设施良好,就可以提高产奶量和牛奶质量。实际上,奶牛是牧场的主角。在管理中,要以奶牛的角度思量,要按照奶牛的生理特征进行管理。”现在,在常艳凤的牧场里几乎所有的奶牛都在卧床上睡觉。“奶牛心情好,产奶量才能高,其实养奶牛跟养孩子一样。”常艳凤幽默地总结自己的养牛经验。
前段时间,伊利集团组织几家大型牧场的场长到宁夏参加学习,常艳凤作为唯一一位女同志也前去取经。回来后,常艳凤就开始大张旗鼓地把学习到的好办法用到实际中去,包括启动了饲草料搅拌车、安装了自动加热饮水槽、加大了奶牛圈舍和运动场地的消毒次数等。
更让常艳凤感到欣慰的是,今后伊利集团将考虑借助网络培训的平台,让牧场管理者能够随时随地在网上参加培训。从这个意义上说,伊利集团已经不止是单纯的乳品生产企业,更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向千头牧场目标迈进
如今,常艳凤的牧场奶牛存栏量已经达到300多头,并且拥有收割机、饲料投喂机、挤奶机等多种先进设备,资产达几百万元。她的两个妹妹一个上了研究生,一个在读本科。她也开上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还在呼和浩特市区买了楼房……所有这些,都是源于她养奶牛发了“牛”财。
今年年初,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秦义市长郑重指出,今年要继续抓好奶牛规模化牧场建设,年内新建千头以上奶牛牧场12个,新增奶牛10万头,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到80%,规划到2015年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要达到100%。
听到这个消息,常艳凤又坐不住了,她想向千头牧场的目标迈进。
根据伊利集团探求和实施的奶源建设“四步走”战略,常艳凤今后想走“公司+规范化牧场”这一模式,真正解决“谁在养”的问题。做到以“人畜分离、科学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的形式,实现奶牛饲养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前段时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战略中,对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进行了翔实的部署。而在常艳凤看来,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常艳凤亲眼目睹了伊利集团在发挥带动作用,推进乳业产业链的绿色发展、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仅2007年~2012年,伊利集团就先后投入近90亿元用于奶源升级和牧场建设。她相信,只要跟着政府和龙头企业走,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千头牧场的梦想。
好政策让她心里有了底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为了确保获得稳定优质的奶源,着力建设千头以上牧场,目前全市奶牛规模化饲养水平已经达到70%。截至2012年,全市鲜奶产量达到320万吨,奶牛头数稳定在75万头。全市累计建成牧场345个,其中百头牧场218个,千头牧场118个,万头牧场9个。全市共有奶农5.7万户,奶农从事奶业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同时,呼和浩特市政府也加大了补贴力度,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和专业的养殖企业投资建设牧场园区,对投资千头以上的牧场园区,由市财政补贴每头入区奶牛2000元,同时要求旗县区政府也对牧场建设给予一定资金投入。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对于规模化养殖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牧场建设的布局和饲养场的建设要实现标准化,要把奶牛饲养布局到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平原区;牛舍的建设坚持适用和“以牛为本”的理念,使奶牛生活更加舒适;奶牛饲养管理要实现标准化,从奶牛生活的环境卫生、饲料配方、挤奶时间都制定严格标准,同时加强对奶业从业者的培训。
而所有这些规划,也在常艳凤心里有了一本详细的账。(文·摄影/记者 李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