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工业结构调什么?
宏伟的目标,必然伴随宏大的工程。
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志在繁荣富裕的内蒙古选定的宏伟目标。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旨在实现宏伟目标的内蒙古确定的头号重点工作与重点打造的宏伟工程。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没有工业结构的优化,以工业化质量提升为标志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就无法推进。
没有工业结构的优化,以工业化为强大后盾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毫无疑问,无论是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均与工业结构调整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正是这一关系的存在,我区必须改变资源型产业独大、煤炭工业独大的工业结构现状,而改变现状的首要任务是对现状的深刻认识。”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栓柱说。
这种现状是指:
尽管我区资源型产业在资本原始积累中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原”字号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过高,内蒙古工业的粗放型、低端化特征依然较为明显。
尽管我区已有10多年的循环经济发展史,但由于再生资源开发、工业“三废”利用未形成规模效益,内蒙古工业集约化程度依然不高。
尽管我区煤炭、电力、冶金等领域的工业企业集中度较高,但由于下游配套产业跟进速度慢,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依然不充分。
尽管我区风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工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强,新兴工业企业又均处于起步阶段,内蒙古还未真正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面对这种现状与短板,面对当前依然处于低位运行的工业经济,内蒙古必须在工业结构调整中下大力气,而调整结构首先要明确‘调什么’。”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晓俊说。
现状揭示短板,短板预示方向。
“一业独大”、“一煤独大”派生出的一系列工业发展短板,集中暴露出内蒙古工业结构“调什么”之方向:
调整优化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解决部分工业产品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让市场前景黯淡、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产品彻底退出竞争领域。
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扶持工业循环产业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将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扼杀在萌芽状态。
调整优化工业企业结构,进一步解决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为提升工业发展活力创造条件。
调整优化工业主导产业结构,延伸发展煤、电等资源型产业的配套产业和下游产业,培育传统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
调整优化工业区域布局结构,蒙西沿黄沿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蒙东地区重点扶植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宜的特色产业。
调整优化工业产能结构,针对煤炭、冶金等工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现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集中医治工业发展中“资源是优势、链条是劣势”的顽症。
只有认清方向,才不至于碰壁。———因为,对于工业经济仍显脆弱、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的内蒙古而言,碰壁将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热点问题】工业结构怎么调?
形势,不容忽视。
进入2012年,需求跳水危机、能源价格危机再度发难,世界经济由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严峻的形势是一把双刃剑。
在此形势下,我区占工业主导地位的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工业增幅下行态势明显,两大行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年来同比下降近9个百分点,拖累GDP增速回落2个百分点。
“严峻的形势,也为我区调整工业结构、完善工业发展思路提供了契机。”胡敏谦说。
形势,催生思路。
审时度势后,我区“8337”发展思路中与工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内容应运而生:
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
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思路指引出路,出路呼唤行动。
透过“8337”发展思路,如何调整内蒙古工业结构和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之答案已跃然纸上:
大循环,工业化。循环利用煤、电、煤化等上游工业废弃物,以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推进园区之间大循环,让清洁生产、节约生产、节能生产和低碳生产唱主角,为加速内蒙古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深加工,新型化。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实现依煤而电、依煤而化到依煤而兴的跨越式发展,尤其要推出一批能够主导市场潮流、创新优势突出、站在产业前沿的工业品牌,为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开辟道路。
多元化,大联合。突出抓好能源、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的升级改造,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并瞄准下游产业搞延伸,瞄准非资源型产业搞联合,为促进内蒙古支柱产业多元化开辟道路。
规模化,大集群。大力扶持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为新兴产业搞延伸服务的新兴配套产业,改善新兴产业领域大、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为促进内蒙古新兴产业规模化开辟道路。
长链条,高端化。在对资源的精深加工与循环利用中,重点培育并延伸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为特征的全封闭生态产业链条,走依靠资源不依赖资源的发展之路,促进产品向终端化、工业向高端化发展,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
工业转型升级,新一轮结构调整蓄势待发。
从工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看,我区工业主导产业每年创造五分之二以上的GDP总量,拥有3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五大类国家重要的煤化工战略储备项目,掌握100多项煤炭深加工和工业制造专利技术,完全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为此,内蒙古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从工业转型升级的基础看,我区坐拥27户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25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涵盖现代煤化工、风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稀土制造等多项新兴产业,风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一,重型机械制造、稀土制造、羊绒与乳品制造技冠群雄。为此,内蒙古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行动改写命运,行动创造奇迹。
“工业产能的全球性相对过剩,使我区调整工业结构的难度加大。但如果不调整、不行动,我们将面临更大的产业风险。只有调整,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朱晓俊坦言。
毫无疑问,以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尽管难度加大,但为了提升工业抗风险能力,内蒙古别无选择。(记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