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内蒙古农牧业结构调什么?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导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前提却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
调结构,要围绕优势和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
为优化我区农牧业区域布局,自治区农牧业厅先后制定实施了2003—2007和2008—2015年两个《内蒙古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了我区优势农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我区农畜产品生产“大而全、小而全”简单粗陋的生产格局和生产方式基本改变,农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养的趋势日益明显,主要农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
初步形成了以乳、肉、绒等优势畜产品,以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和杂粮杂豆、西甜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为主体的区域化发展框架。
玉米、大豆、小麦、牛奶、肉牛、肉羊、优质专用马铃薯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调结构,要围绕“三个比重”,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
第一比重: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大力提高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尤其要突出提高农区畜牧业比重。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要优化生产布局,必须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推动畜牧业尽快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安全并重的方向转变。要继续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加快畜禽品种改良,重点扶持良种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畜种发展。
草原畜牧业要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草原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快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畜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农区要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导的生产组织模式,提升中小规模户和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庭院养殖向人畜分离转变,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进程,让畜牧业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农区畜牧业要积极推进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强饲料安全管理,加快种养结合和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在全区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比重: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提高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农作物比重。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经济作物特别是饲草作物种植面积呈较大幅度的增加,让种植业结构向扩粮、增饲和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支持下,在市场效益的拉动下,全区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2012年全区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种植比重9年增加20个百分点。特别是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较2003年增加了1868亩和200多万亩,优势区域更加明显,集中度达到85%以上,两种作物的产量占到全区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玉米产量九年翻了一番,种植范围向北扩了50公里左右,优质杂粮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品质在结构调整中调优调强,为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2015年,形成一批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优势区域粮食在全区总产量中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油料、蔬菜比重达到90%。提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在种植业结构中的比重,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46%,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达到75%。
第三比重: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提高农畜产品转化增值比重。
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必然趋势。要大力扶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创新加工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档次,培育品牌,到2015年,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左右。
2012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亿元,实现增加值908亿元。通过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全区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4.8%,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从2002年的9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49.6亿元,增长了9倍多。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2012年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全区农牧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39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