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花绿蔚成风气 草原明珠绽放异彩
——来自锡林浩特市的调查报告
古老的草原,现代的都市,走进锡林浩特市,草原明珠的魅力扑面而来。
在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格局中,锡林浩特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
锡林浩特市市委、市政府给出了答案:打造自治区五大基地的重要支点,两个屏障的重要支撑,一个桥头堡和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锡林浩特市在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发展方向上都与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非常契合。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关键就是要发挥优势、搞好结合,重点抓好优势突出的特色经济、普惠民生的民本经济、合作共赢的开放经济,走出一条符合锡林浩特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市委书记张晓兵说。
立足特色:全力抓好“黑”、“白”、“花”、“绿”
“黑”、“白”、“花”、“绿”是锡林浩特市发展特色经济的主攻方向。“黑”,就是以煤炭采掘及延伸转化和原油开采为主的能源类产业;“白”,就是以肉羊养殖加工为主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业;“花”,就是以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业;“绿”,就是以风电、光伏发电等为主的清洁新能源产业。
锡林浩特市煤炭探明储量达337亿吨;锗探明金属量3300吨,占全国储量68%,占世界储量38%;铬探明金属量137万吨。依托资源、延伸资源、不唯资源,锡林浩特正在加快打造煤~电~化工、煤~电~冶、煤~电~新型建材3条产业链。
稳步推进神华2x660兆瓦、大唐2x660兆瓦等高度节水示范坑口电厂项目,做好锡林浩特市至江苏泰州士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输电通道建设,抓好兴富、创源、国传等11个褐煤提质转化项目。
加快推进蒙东锗业公司与南京中锗科技公司重组,推动锗产业由单纯提炼向下游产业发展。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利用电厂的粉煤灰延伸生产高品质免烧砖等新型建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锡林浩特市规划了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锡林浩特市草场面积13693平方公里,如何让畜牧业这一传统主导产业焕发新的活力,该市明确了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的主要抓手,一个草原深处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正在形成。
在锡林浩特市国营毛登牧场,总投资8亿元的大牧场百万肉羊养殖基地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锡林浩特市畜牧局局长包荣智介绍:“锡林浩特市去年启动实施了规模化养殖小区三年建设规划,今年规模化养殖小区将达到42处,舍饲圈养规模达到50万头只,2016年力争肉羊养殖规模达到100万只、肉牛和奶牛养殖规模达到6万头以上。同时,我们加大锡林浩特市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力度,让现有的20余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园集中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加快建设畜产品追溯体系,着力创建知名品牌,积极开拓高端市场。”
锡林浩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就必须在草原这个美丽的“大舞台”上展示更加丰富的“剧目”。
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马都核心区项目,是今年9月第二届中国马术大会的举办场地。项目负责人高明文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马术竞技、马文化展示等多种文化旅游形式一体化发展,并带动赛马培育、保健马奶开发等富民产业发展。
锡林浩特市旅游局局长托娅介绍,目前,锡林浩特正在加快建设“吉祥草原锡林郭勒”文化产业园区和马文化产业园、动植物园、冰上运动园、雪上运动园、阿尔丁生态公园、沙雕文化园、草原火山地质公园、骆驼文化园、蒙元文化园“一区九园”,打造城区即景区、城景交融的格局。同时,高起点包装牧民“潮尔道”演唱团,高质量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贝子庙,推动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走向全国。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让牧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牧人之家”旅游点经营者巴特尔算了一笔账:“以前卖活羊每斤大概13元左右,现在加工成手把肉后每斤能卖到70元左右,加上其它旅游内容,一年算下来,纯收入10万多元。”
绿色清洁能源是锡林浩特市发展的又一方向。锡林浩特市属于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风能资源年有效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上,目前风电核准装机容量70万千瓦,并网发电64万千瓦。
锡林浩特市发改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当地已经引进海装、大安晨飞、鑫源盛等风机装备项目,正在陆续对接引进大唐、上海晶澳、常州天合、北京晶鼎聚龙等一批光伏发电项目,力争到2017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00万千瓦和1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