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中国领先世界实现"人进沙退"
内蒙古新闻网  13-08-04 10:22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3日电题:中国领先世界实现“人进沙退”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 夏晓 贾立君

  目前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中国初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中国是目前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中唯一做到‘人进沙退’的国家。”联合国前副秘书长、里约+20峰会秘书长沙祖康说,“联合国正在为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而努力,但中国事实上已经超越这一阶段。”

  赵树丛说,近年来,中央政府每年用于荒漠化防治的资金达到数十亿美元。植被覆盖度每年以0.12%的速度递增,其总面积已达到了20%。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罗斌说,总体来讲,中国逆转了上世纪90年代沙化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的局面,现在每年逆转141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沙漠化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中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27%。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00多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防沙治沙工作。2002年中国实施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专门法律,政府还制订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建立了防沙治沙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带动普通农民参与治沙,逐步改善生态,消除贫困。

  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明确推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吕克·尼亚卡贾说,中国的“生态文明”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提法,从土地退化、荒漠化角度讲,这是世界的未来、全球的目标。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说,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给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包括荒漠化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本质依然是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他说。

  去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明确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约20万平方公里)得到治理,沙区生活进一步改善。

  中国仍将大力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尤其是针对生态脆弱地区,将启动实施一批新的工程。

  罗斌说,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前10年投入了560多亿元,未来10年将投入844亿元,影响北京的沙尘暴来源地将得到有效治理。

  “中国北面大概是沙尘暴来源的30%,已在一期工程中解决。西面20%和西北面50%的沙尘治理力度还不够,所以西面和西北面138个县纳入二期工程。”他说。

  “中国很注重调动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让参与防沙治沙的企业、个人在经济上得到合理回报。”沙祖康说。

  另外,中国政府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探索适应不同沙化地区的技术模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论坛上表示,通过荒漠化防治的科技专项,中国支持科研人员和企业对防治荒漠化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

  “我们组织和提炼了20多个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技术的模式,结合国家防护林建设,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直接受益百姓达到220多万人。”他说。

  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的计划,联合攻克难题;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持续加强技术培训、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

  以色列前驻华大使安泰毅说,中国与以色列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上各有特点,“双方建立强强合作将教会人们如何在沙漠中生存!”

[责任编辑 刘俊霞 ]

边防官兵昼夜抗洪
中校刘祥增当列兵
赛驼
摩托车特技表演
锡盟举办中蒙俄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追风尖兵
扎兰屯市第十届漂流节开幕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