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期的内蒙古顺应发展大势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在“8337”发展思路中,“三个着力”的第—个便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8337”发展思路绘就的蓝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为了营造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良好舆论氛围,从7月3日起,在《产经前沿》“聚焦‘8337’发展思路系列报道”专栏中,陆续推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解读性报道,内容涉及工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等9个方面内容,今天推出第七篇——
无论是资源禀赋、发展基础,还是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内蒙古的绿色农畜产品声名远播;无论是龙头企业、驰名品牌,还是精深加工、区域布局,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
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生产”夯基础,围绕“加工”强龙头,在努力推进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畜产品加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确立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等六大主导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8337”发展思路指出,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是我区新形势下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富民强区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举措。
那么,农畜产品加工业这一传统产业,将如何实现新型化发展?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当前形势下,关乎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三个热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样?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什么?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调?
热点问题: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样?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亿元,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有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4.8%。2012年,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自治区100家非煤炭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有27家。
内蒙古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内蒙古有资源优势: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天然绿色生态环境,使我区农牧业的生态条件、作物与畜种分布、耕作和饲养制度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红干椒)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带。从全国范围看,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上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从产量上看,内蒙古羊绒产量居世界第一,羊毛、牛奶、牛羊肉的产量在全国名列第一位,良好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内蒙古有市场优势: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名牌产品在国内其他省份甚至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羊绒及羊绒制品已成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第一大出口商品。由于人们对农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的高度关注,我区的农畜产品有着广阔的需求增长空间。据统计,目前我区生产加工的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的60%销往华北地区,马铃薯原种的90%销往华南地区,京津地区的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的54%来自内蒙古。
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内蒙古有产业基础优势:目前我区具备了年产500亿斤粮食、25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12万吨绒毛、50万吨禽蛋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12年,全区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农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83个,其中种植业产地391个,面积达139.39万公顷,畜牧业产地111个,养殖规模达2196.11万头(万羽、万只),渔业产地81个,养殖水面积达28.62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年销售额达97.58亿元,通过农业部审核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6件。今年上半年,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利润68.5亿元,同比增加了6.8%,农畜产品工业增加值增长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