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三农三牧”工作,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收入连年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牧业经济取得的好成绩,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为我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报今起开设《落实“8337”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专栏,全面展示我区农牧业战线落实“8337”发展思路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就,深入解析我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我区农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2013年,对于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个丰收的年份。
这个牧业年度中,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148亿头只,同比增加230万头只,实现了“九连稳”,新增存栏中牛羊占88.7%。
今年上半年,全区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11.5万吨、414.8万吨和30.8万吨,同比保持稳定。农牧民来自于畜牧业的现金收入1536.58元,同比增长14.7%。
畜牧业稳定发展!
畜产品稳定供应!农牧民稳定增收!
作为全国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双权一制”的畜牧业大区,内蒙古在摆脱靠天养畜,解决牲畜“温饱”后,畜牧业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正在逐步从传统畜牧业转向发展现代畜牧业挺进。
从2010年出台《关于促进牧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到2011年提出走建设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再到围绕“8337”发展思路提出的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内蒙古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始终如初:要实现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
更要实现草原增绿与农牧民增收双赢!
发展建设型畜牧业,要把握发展机遇,深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扶持政策实现新突破,围绕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着力提升优势畜种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畜牧业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对畜牧业生产资金投入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扶持政策,特别是2013年起,自治区围绕”8337”发展思路,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奶牛、肉羊、绒山羊三大优势畜种的产业化发展。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布仁说,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意义重大:政策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势畜种生产发展,建成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增加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我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结构调整: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建设标准化畜群,进一步提高大小畜改良比重,提高繁殖成活率,提高畜群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