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落实“8337”】实现双赢:补奖新政让草原增绿牧民增收
 

  ——我区农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十

  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区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的发言铿锵有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提高草原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提高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维护边疆的和谐稳定,维系草原文明的传承,这既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也是我们内蒙古人民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作为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内蒙古草原的保护与建设始终是维护国防安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和谐安定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牧区最直接、最重要的切入点。

  为了保护好这一片草原,内蒙古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昔日退化的草原重新染绿,植被恢复的速度超乎想象。

  按照“全面规划,加强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生产建设方针,内蒙古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坚持不懈抓好草原建设工作,提升了草原保护建设质量和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自治区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8337”发展思路中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建设作为三大工作重心来抓,内蒙古草原保护建设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对于草原生态建设近年来取得的成就,郭健喜不胜收:“目前我区的草原植被盖度已经恢复到了80年代末的水平,草原生态实现了退化趋缓、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

  无论是实施的范围,还是投入的规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升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扭转草原持续退化的被动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资料显示,随着气候的恶化和大面积的垦草种粮,草原超载过牧、草畜关系持续失衡,内蒙古7880万公顷天然草原中,退化面积达到4673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59%,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沙化。

  让东西绵延4000多公里的广袤草原重新披绿,已经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

  2010年10月,国务院128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开始在内蒙古等全国8个省区,全面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各项政策措施。

  从这一年起,国家每年下达我区禁牧、草畜平衡任务10.2亿亩,牧民生产资料补贴落实48万户,每年安排牧草良种补贴资金4.522亿元,各项奖励补贴资金共40.4475亿元。

  这是继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之后,国家作出的又一保护草原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广大草原牧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

  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牧远认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就像让草原“带薪休假”,这对于进一步提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扭转草原持续退化的被动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实施后,通过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我区草原生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据监测,我区草原植被平均指数接连好转,植被盖度、高度、单产均有明显提高。

  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处处长吴宝山介绍,今年我区土壤墒情好,牧草长势良好,加之雨水充盈,全区草原植被平均高度为22.5““,预计今年最终植被平均盖度将达到44%,草原植被盖度接近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

  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比2010年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草群平均高度增加了2““,天然草原牧草干草平均单产增加了21.7公斤,牧草生长高峰期总产量增加干草2444万吨。

  以草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为抓手,积极推进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内蒙古原有的粗放型草原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型。

  198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草畜双承包”,1987年实施“畜牧业防灾基地建设”,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补奖机制,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是重点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积极性,更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加快转变。

  牧远认为,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区草原畜牧业增效明显。原有的粗放型草原畜牧业正逐步向建设型、生态型的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型。

  据统计,2012年我区天然草原围栏面积已达到5.3亿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0%,人工饲草地保留面积达2200万亩,贮草棚1892万平方米,棚圈16119.2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暖棚2298.14万平方米。

  吴宝山告诉记者,只有全力提高饲草料贮备能力和加工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饲草料的利用率、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为补饲和舍饲圈养提供物质保障,稳定牧区牲畜头数,减少草场压力,保护草原生态。

  据统计,2012年我区打储天然牧草220亿公斤,与2000年相比提高143亿公斤。过冬畜均羊单位贮草225公斤,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10公斤。

  饲草料贮备能力的提高,为接羔保育和牲畜安全越冬度春创造了条件,有效提高了牲畜繁殖成活率。近3年,我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大小畜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因灾损失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大力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同时,我区还在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场资源状况好的区域,积极发展生态家庭牧场,推广实施联户家庭牧场等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

  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了转变明显。2012年新增草原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131个,累计达到3444个,全区已有21万户,70余万农牧户加入到了草原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像抓发展一样抓生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在从理念变成实践,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让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牧民增收再创新高。

  保护草原,是为了更好地有续利用草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业,更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

  以草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补奖新政实施为重点,内蒙古像抓发展一样抓生态,努力实现着人与草原的和谐发展。

  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后,我区禁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农牧民还享受到了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和牧草良种补贴和牧民生产资料补贴资金,在基本实现贯彻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的同时,保证了牧民的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不下降的目标。

  截至今年6月底,内蒙古3年共发放中央草原补助奖励资金96.3425亿元,已有137.93万户农牧民受益。

  随着草原补奖机制各项政策的深入人心,草原依法流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益提高。截至2012年8月,全区落实草原权属面积11亿亩,草原承包面积10.4亿亩,比2010年增长了19.5%,2012年,备案的草牧场流转面积为4454.9万亩,草牧场“隐性流转”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记者了解到,作为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配套政策,2011年和2012年自治区每年安排5000人的转移安置试点,为今后减轻草场压力,解决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农牧民增收问题,提供成熟的转移安置模式。

  经过几年的政策落实,我区农牧民增收效果显著。2010年牧民人均纯收入7851元,2011年为9108元,2012年为12560元,收入水平增长显著。

  来自自治区农牧业厅的消息称,到2015年,内蒙古草原植被盖度将提高到45%,,草原“三化”面积每年减少3000万亩,牧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2%。(记者 王国英 通讯员 岳鸿钧)

[责任编辑 李珍 ]

收到新书包,好开心!
美好梦想 安全起步
白菜丰收
军训
煤矿棚户区居民迁...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大秧歌扭起来
牧民也能用无线WIFI了!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