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位于松山区的国电科环大于营2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在紧张进行并网调试,即将正式并网发电。这也是赤峰市首家风光互补项目。国电科环2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及国能生物质成型燃料项目,是今年松山区新能源领域的两个重量级新成员,为该区新能源产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新能源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借助这一东风,松山区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思维重新审视自身,勾勒出新能源建设的路线图:做好“追风逐日”文章。稳步扩大风电装机规模,提高风电设备生产能力,壮大风电产业链条;进一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开发建设。加大生物质能开发力度。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沼气集中供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三大新能源让这一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松山区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风电送出能力可达250万千瓦,光电装机能力可达50万千瓦。正是看准了丰富的风电资源,大唐、国电、汇风、新胜等6家大型风电企业纷纷入驻,建成和在建风场达11个,风电总装机达到62.8万千瓦,占赤峰市四分之一。风机制造基地伴随着风电产业随之崛起,借风生电的松山区已形成集风电开发——设备制造——运营维护——运输安装于一体的风电产业链条,今年风电装机将增至70万千瓦。运营中的国电联合动力赤峰公司风机叶片、整机年产能力分别为1200片和600台,新疆金风科技风机总装项目投产后,可年产风机200套,赤峰风机制造基地雏形已然初现。国电科环2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拉开了松山区太阳能产业的大幕。
农业大县松山区不乏开发生物质能“本钱”,年产秸秆等农林废弃物300万吨。而自治区首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国能赤峰生物发电公司表现尤为抢眼,2012年将12万吨玉米秸秆转化成1.2万千瓦绿色电能;已完成项目可研的生物质成型燃料项目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可年产生物质固体燃料15万吨,替代7.5万吨标煤,有效减少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让农林废弃物化腐朽为神奇,变身绿色清洁能源。(驻站记者 孙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