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包头 晴
采访地点:北梁棚改现场
11月8日,第14个记者节。
早7点半,我们从呼和浩特出发赶往包头北梁。今天的采访对象是正在北梁采访的记者同行。
北梁棚户区改造现场较往日安静了许多,最繁忙的征拆暂告一段落,这个区域内基本上没有了住户,只有少数几户在做搬家后的扫尾。
《内蒙古日报》记者郎俊琴和陈春艳在北梁的财神庙办事处福义街社区第11片区会合,开始了当天的采访。同时在北梁采访的还有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晨报》、《包头日报》、包头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记者。
对于这群记者的出现,在场的工作人员和群众并没有感到新奇。这段时间,除了脖子上挂着工作证的工作人员,他们见得最多的就是记者。看着一群年轻的记者,人们都露出和善的笑容,偶尔遇见采访过自己的记者,他们便打声招呼。
郎俊琴在北梁已经待了一个月,熟悉这里的情况。陈春艳是昨天刚从呼和浩特赶到这里的,今天是第一次采访,她要在北梁驻守半个月时间。
来到福义街社区第11片区拆迁指挥部办公室,因为需要录到最佳效果,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媛媛和包头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雅萍便挤到“记者群”的最前面,其他媒体记者主动找个位置坐了下来。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显得有些拥挤,但秩序井然。
陈媛媛本周内已经两次来北梁采访,她还需要一些制作专题节目的素材。而李雅萍已经在这里采访了两个多月,自称“老北梁”。说起北梁的拆迁改造,陈媛媛觉得应该通过电波让全区人民都了解这里的情况,她觉得自己的任务不轻。而李雅萍一直都被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感染着,每一次采访都会有新发现。
《包头日报》记者郭燕是土生土长的北梁人,更熟悉这里的情况。她话语不多,多数时候都是在静静地听、静静地看。“怎么写北梁,我心里有数。”话语间印证了她对北梁的深厚感情。
到搬迁户李艳强家时,他正在收拾剩下的东西。记者们围过来,他停下手头的工作,耐心而又自豪地讲述起北梁的变化和他对这里未来的期望。“以前没见过记者,最近已经很熟悉记者了,他们很辛苦也很友好。”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能够成为北梁变迁的见证者,我感到很荣耀。”郎俊琴说。陈春艳接过话:“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东河区委宣传部的一名同志说:“今天是记者节,你们打算怎么过节?”“我们就在这儿过节了。”几名记者异口同声。周围的人都上前祝记者们节日快乐。李雅萍说:“在采访中过节已经是常态了。”收到祝福,性格活泼的记者都雀跃起来,而郭燕依然保持着一贯的沉静,但是从她的脸上能看得出,此刻的她很幸福。(记者 刘春 实习生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