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国家批准满洲里市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同年5月,满洲里市中俄互市贸易区完成辟建。这是自治区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进入黄金发展期的一道亮丽风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记者来到满洲里市二道街水果库,56岁的水果经销商肖中秋回忆起满洲里口岸开放之初的景象,感慨万千。
肖中秋(右)在与客户商谈芦柑生意。李文博 摄
“是满洲里的对外开放给了我立足、发展的机会。”肖中秋说。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是1988年,正是满洲里被国家设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区的那一年。“来到这儿的第4年,满洲里口岸开放了。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用中国的鞋帽、牙膏等轻工产品换俄罗斯的剃须刀、餐叉、勺子等小商品,做了第一笔买卖。”
1995年,肖中秋用他在小商品买卖中淘得的第一桶金成立了菜果出口公司,并得到免征5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从此以后,肖中秋往返于国内各大菜果产地。充足的货源,薄利多销的原则以及满洲里口岸越来越便捷的通关环境,让他的业务量逐年扩大。经过考察论证,他还在俄罗斯赤塔市设立了菜果经销点。中国的菜果上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市民的餐桌。
从白手起家到身家千万,肖中秋的这一巨大变化,就发生在满洲里沿边开放的20年。逐页翻看肖中秋的创业历程,也再现着满洲里口岸的发展历程——
2002年,满洲里口岸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两大铁路口岸之一,并被确定为“大通关”试点口岸。
2010年,满洲里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以来,满洲里口岸共疏运进出口物资2.4亿吨,向国家上缴关税、代征税660多亿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满洲里立体化口岸,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所承担中俄贸易陆路运输任务的绝对优势,在“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进程中,一路担当着“领跑者”的角色,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国际贸易基地、跨境旅游基地、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能源开发转化基地、国际物流中心、科技孵化合作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肖中秋在网上反复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我对这句话尤为感兴趣。”他期待着在这个开放的城市里再痛痛快快大干一场。(记者 江新辉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