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村务管理“契约化”在阿旗可谓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前不久,记者在阿旗巴彦花镇采访,听镇干部介绍,该镇几年来在推进富民产业项目时,始终坚持签订规范的契约协议,以规范和约束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避免了一些基层矛盾的产生。这种做法不失为其他农村牧区实施富民产业项目时的有益借鉴。于是,记者随机抽取该镇的道伦百姓村和王爷伙房村,到实地一探究竟。
道伦百姓村现有常住人口260户,全村耕地1.8万亩,但山坡地居多。今年,该村阳光种植养殖多种经营专业合作社争取到5500亩的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地块范围已经确定,全部是望天收的山坡地,电、井和主输水管道已经完工,明年开春就能全面落实。但项目区内有1300亩耕地的经营权分属于100多户村民,要想搞集中开发,只能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
记者来到道伦百姓村委会时,没有见到想象中热闹的签约场面,只在村支书、合作社理事长吴树军的办公桌上见到了三摞已经签好的协议书,总数114份,分别是《耕地入社协议书》、《耕地流转承包合同书》和《耕地代耕代种协议书》。
“签约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事情,有些村民还没想好哪种更有利,有的是有事来不了,所以不能像开大会那样搞集中,只能公布一个期限,随来随签。”吴树军告诉记者,之所以设计三种协议,是因为项目区内的土地经营户各有各的想法,有的愿意以土地入社,有的怕吃亏不想入,有的正在观望之中,又不能强迫,只能把三种想法都照顾到。而代耕代种是兜底的办法,因为项目区内计划搞玉米制种,又是机械化作业,所以对于不想入社、也不想把地包给合作社的,只能在合理测算并收取种地成本的情况下由合作社代耕代种。
吴书记告诉记者,明年这个项目实施后,按最低亩均纯增收400元计算,能增收220万元,相当于全村常住人口户均增收8500元。而且随着入社效益的逐步显现,全村将有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届时全村家家户户最少一台农用车辆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全村只需要保有4台大型收割机械,不超过10台套的播种机械和十几辆农用车,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而每户村民还能节省2万元左右的生产资料投资。“如果不签协议,中间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不但效益无法实现,上访的、告状的说不定也会出现。”吴树军说。
王爷伙房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有327户。过去村里曾有2000亩水浇地,后来随着附近河水的断流,仅有的2000亩水浇地也变成了旱地。2009年,全市地膜玉米高产示范项目落户该村,总面积584亩。
该村确定相应面积的地块涉及村民103户。由于事先签订了权责明确的契约,该项目当年取得了成功,也没有因此产生任何矛盾纠纷。记者从当年签订的协议档案中,随机抽取了一份村委会与村民张海龙签订的契约书,只见甲方村委会为村民提供多少地膜、复合肥、长效碳铵,村民须如何进行田间作业管理,以及双方违约责任都约定得清清楚楚。
而从2010年开始,该村推行玉米膜下滴灌项目,由于有契约做保障,当年完成3800亩,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11年一下子发展到5800亩,去年发展到了6200亩。按亩均增收400元保守计算,目前全村年均增收248万元,户均增收7580元。
“契约化的确是个有效的办法,因为相关方权利义务都事先说清楚了,不论干部还是群众,谁都不敢违约了。”据巴彦花镇镇长张立铮介绍,今年该镇共实施了1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6863.3万元,涵盖良种补贴、肉牛和肉羊专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理、人畜饮水、危房改造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项目进展非常顺利,受益群众近万人,基本没有出现因项目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记者 陈明 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