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即将来临,年终岁尾走马塞外边疆、南国壮乡、高原藏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各民族自治区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治贫举措,正在实践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新路。
一粒种子,一种思路,一项杠杆,基层创新扶贫举措天地宽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碧流台镇去年开始在四方村推行“杠杆式”扶贫。在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中安排130万元作为风险抵押,从银行贷款700万元搞肉羊养殖,259户扶贫对象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四方村64岁的村民王云志和老伴都有大病,全家一度陷入绝境。镇里推出“杠杆式”扶贫之后,王云志的儿子顺利贷了款,分出1万元让他发展养殖。不到一年时间,王云志的年收入达到2万元。“要没有这个新政策,下辈子还得过穷日子!”王云志说。
得益于一粒良种,今年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江角村种植大户拉多的青稞获得了大丰收。“以前的品种亩产最多400斤,现在种的新品种‘藏青2000’亩产有600斤,收入增加了不少!”拉多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西藏扶贫部门专门安排1000万元联合自治区农科院在16个农发区推广青稞新品种,目前已推广3.62万亩,占全西藏示范推广总面积的30%。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扶贫资金滚动循环使用,使得娃娃鱼养殖、食用菌种植成为炙手可热的特色种养产业。以养殖娃娃鱼为例,农户先出筹资实施项目,项目验收合格后每1尾政府补助300元,每户每年最高可补助3000元。
在不适宜生存发展的民族地区,异地搬迁是斩断穷根的重要出路。截至目前宁夏已将中南部地区19.29万人移出不适宜生存发展的大山。整个“十二五”期间宁夏将搬迁安置移民35万人,并帮助他们在五年内实现脱贫致富。
在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两侧山区,异地搬迁扶贫工作仍在进行,田东县今年将有250多户1000多名困难群众从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搬迁至河谷等地进行异地安置,结合产业发展谋求致富新路。一些地方引导扶贫对象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搬迁,同时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不撒胡椒面,不再分条块,整合资源“大扶贫”带来真金白银
广西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沙里村弄利屯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今年2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系整合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等社会帮扶资金770多万元进行扶贫开发。目前弄利屯已投入80多万元实施了牛心李套种西红柿、麻竹种植、秋冬菜种植、高产油茶种植,全屯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可达2827元。
“过去扶贫工作从上至下一个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扶贫资金‘戴帽’下去,‘撒了胡椒面’,只注重落实到户,却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扶贫效果不佳。”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主任刘忠诚说。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应景式”扶贫方式,因为资源的分散使用某种程度上造成扶贫效果不佳。
2012年4月以来,新疆建设兵团着力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疆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宁夏今年对65万就地发展贫困人口实行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扶持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扶贫攻坚。到目前为止宁夏已在5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方面整合投入各类资金8.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