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多彩的民俗文化,呼伦贝尔以其独特旅游特色吸引着大批游客。据市旅游局统计显示,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140.52万人次(不含一日游),同比增长13.4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8.83亿元,同比增长30.49%。其中,入境游客64.3万人次,同比增长9.33%,创汇4.4亿美元。两项指标在全区均列第二位,增长率均高于自治区的平均数,呼伦贝尔正在实现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华丽转身。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为呼伦贝尔培育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品牌指明了方向。面对2013年年初以来会务公务旅游下降的影响与压力,我市旅游局创新思路、出台措施,使我市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主打“文化品牌”
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游客来到呼伦贝尔,绝不仅仅是观草原、看森林,更希望体味这里独特的文化。2013年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将我市独特的草原民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充分利用呼伦贝尔独有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以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和“蒙古之源”的历史价值,设计开发历史遗迹游、寻根祭祖游、民俗体验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区域代表性的核心旅游景区品牌,提升景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另外,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去年我市将12个旅游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目前,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西航龙行天下大元文化旅游度假、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族文化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在重点旅游沿线启动的12个旅游驿站项目中,东乌珠尔、嵯岗、根河冷极、胡列也吐、三十三湿地景区、大杨树6个驿站目前已投入使用。八大“民心工程”
让游客出游更舒心
旅游不仅是看看、玩玩,完善的配套设施及服务,对提高旅游满意度同样十分关键。2013年,我市在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悄然提升着呼伦贝尔旅游的舒适度。我市重点抓住食、住、行、游、购、娱、人才和管理这八大工程,以此完善呼伦贝尔旅游服务。
在“食”上,积极营造民族文化旅游氛围,鼓励和支持发展特色餐饮,在主要旅游城市建设特色旅游购物、餐饮街区,让游客感受到呼伦贝尔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增强旅游吸引力;在“住”上,引进国外知名景区、饭店、餐饮管理品牌来我市发展品牌化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特色餐饮店,不断提升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在“行”上,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我市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客源市场地区城市间航线开通,拓展俄罗斯、蒙古、香港、台湾及韩国国际航线。加大滨洲铁路客运能力,积极推进两伊客运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力争达到景区之间公路交通畅通;在“游”上,加快培育旅游景区,2013年,巴尔虎蒙古部落等3家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4A景区验收,伊利呼伦贝尔牧场等2家景区被评为2A级景区,扎兰屯丽敏山村家园等5家被评为自治区级五星级家庭接待户,阿荣旗明花农家乐等4家被评为自治区级四星级家庭接待户;在“购”上,完善了旅游纪念品研发、生产及品牌的建立工作;在“娱”上,鼓励和扶持发展文化旅游演艺项目,鼓励文艺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面向广大游客的旅游演出项目,丰富旅游内容,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敖鲁古雅》、《浪漫呼伦贝尔》、《彩虹之路》投入旅游市场演出,提升了我市旅游的文化内涵。在“人才”工程中,加大力度引进我市旅游业发展中急需的高素质国内外专业管理人才;在“管理”工程中,将加大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严惩不法企业和从业人员。切实强化旅游企业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推进旅游行业自律,确保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旅游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塑造呼伦贝尔“安全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记者 蒋希武 通讯员 董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