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开鲁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以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和奋斗精神,奋发有为地做好2014年各项工作。该县抓住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扩权强县试点县的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着力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创富民强县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2014年全县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县坚持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进程,推进县域经济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一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扩总量。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壮大“玉米生物科技、红干椒精深加工、新型能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全年新开工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重点推进玉王10万吨柠檬酸、5万吨变性淀粉、1万吨肌醇及污水处理、动力车间扩建,利牛30万吨燃料乙醇及400万吨饲料改造,黄河龙3万吨黄原胶等项目;做好大唐热电联产,光伏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以提质增效为方向,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竞争能力;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玉米、红干椒、畜产品、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玉米生物产业产品开发达到50个,红干椒产业新上辣椒酱、辣椒碱、辣椒粒等产品10个以上,风电新开工30万千瓦。三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开鲁工业园区综合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年内力争新入驻企业30户,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15户;启动东来10平方公里工贸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平台。四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坚持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及时解决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金、原料、订单、运输等方面矛盾和困难。盯住新建项目投产达效,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1%。积极扶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增强市场活力,以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平稳运行。全年计划实施外引内联项目80个,争取到位县外生产类资金120亿元。紧紧围绕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生社会事业薄弱环节,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力度和规模,全年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
着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该县坚持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生态节水、科技高产、循环利用为方向,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大农业内部,坚持把畜牧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积极推进“黄金玉米带”向“黄金养殖带”转变;在种植业内部,坚持效益导向,由玉米一统天下向特色农业转变;在经营机制上,坚持集约经营导向,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为纽带,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一是抓好以节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在巩固好2013年1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项目区的基础上,投资5.7亿元,建设节水农业56.9万亩,其中膜下滴灌20万亩、管灌36.9万亩,争创自治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县。二是抓好玉米科技高产攻关。建设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115万亩,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按照“大户养牛、普遍养羊、舍饲圈养”的思路,采取“抓大户、抓小区、抓专业村”的发展模式,争取农区畜牧业贷款3亿元,大力扶持肉牛、肉羊、生猪、奶牛等养殖业,牧业年度家畜存栏达到310万头只。加大秸秆转化工作力度,提高转化利用率,促进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四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红干椒、香瓜、葡萄、蔬菜、药材等特色农业,新建红干椒标准化示范区1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蒙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全县特色农业总面积达到65万亩。五是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等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农村科技服务员作用,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强青年农牧民就业技能、科技培训,培育一批新型农牧民。六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联合体、农业企业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户实现规模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开鲁红干椒专业市场、开鲁牛市、东来羊市等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种养基地、流通市场、加工企业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再提速。该县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城融合、扩容提质”,促进城镇由居住驱动型向产业、居住“双轮”驱动型转变,全面提升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优化城镇化布局。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节点、美丽乡村为基础的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布局。县城着力打造东出口、东关、南关和新城区4个片区;建制镇重点打造东风镇——红干椒加工流通重点镇,东来镇——玉米加工流通重点镇,小街基镇和麦新镇——商贸流通重点镇,大榆树镇——旅游文化重点镇等5个重点镇;巩固好东风镇统筹城乡、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12个美丽和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二是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规划引领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镇场、新农村规划,形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各类专业规划组成的完整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新老城区道路、供热改造、燃气输配、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区完成开鲁职中、开鲁三中、幼儿园、玉龙家园、中央公园主体等项目建设;完成3000户、33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等工程。三是突出城镇产业支撑。把城镇产业体系培育建设作为就地推进农牧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突破口来抓,县城坚持新城区、老城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四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抓好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消费品市场体系,加快富邦集团现代城市综合体、永业集团现代农业科技总服务平台、建材家具市场、农畜产品市场、汽贸城、小商品城等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创造条件带动百姓就地消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白塔、麦新纪念馆、古榆园、义和塔拉草原、他拉干水库五点一线旅游线,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着力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改善民生再发力。该县将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突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通过实施包村联户、金融扶贫、整村推进等工程,促进各类项目向贫困地区集中倾斜,年内计划扶持2000户、预计7100人实现脱贫。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均衡发展。积极做好创业就业,全面深入组织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加大创业园区建设力度,解决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三大群体”创业就业问题,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计划年劳务输出8万人次。加强县医院、卫生院、卫生室软硬件建设,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县医院、中医院、蒙医院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和基础建设,开展与先进地区医疗合作,提升县城优质医疗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开展“文明县城”、“乡风文明”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精神文明的感召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完善社会养老和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各类保险覆盖范围。推行集中养老模式,完成东风镇中心敬老院建设工程;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动态管理。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96套公租房续建工程,新建公租房96套,改造农村危土房2000户。在深入推行嘎查村“532”工作法、社区“一委一居一站多格”治理服务模式、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手段,综合施策,实现政府综合治理、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工作水平。大力实施国道303线为主的通道绿化、村屯绿化、农田林网化等绿化工程,全年造林绿化6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快企业环保技术改造升级,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进道路通畅工程,投资6亿元实施宝开线二级路改造、县城西出口改造、辽河大街东延、300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等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能源通道工程,投资7亿元建设500千伏风电汇集站及线路、220千伏变电站和农网改造等电力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投资2亿元实施好西辽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西辽河堤防加固等工程。(特约记者王立成 通讯员 宋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