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今年起实施“三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首批7名优秀教师今秋开学到基层支教—聆听支教故事温暖感动并存
学生自制贺卡感恩
曹老师为学生辅导
从今年起至2020年,我市实施“三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选派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龄5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到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支教一年或者至少连任一个学期。
今秋开学后,市区中小学首批7名优秀教师走进武川县、清水河县4所学校支教,至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其间,他们克服困难,传播着优质教育理念和方法,传递着自己的爱心和温暖……连日来,记者走近了其中的3位支教老师,聆听了他们的支教故事。
为来农村支教暂缓“宝贝计划”
1983年出生的李文静,是呼市第十中学的一名高中英语老师。 9月初,作为市区首批7名支教老师之一,她走进了这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我永远都忘不了来到西乌兰不浪小学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那天我教孩子们唱英语歌曲,场景简直就像过节一样。下课后,不少同学围住我,跟我说:‘老师,我好喜欢你上的课。’‘老师,你的课真有意思,你能再教我唱别的英语歌曲吗?’还有学生拉着我的手,生怕我走了不再回来上课。从一个个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不舍与渴望,这些我永远都忘不了。”李老师说。
“能来这里支教是我的荣幸,能为这些村里的孩子带来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做老师的本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李老师为了这次来农村支教,暂时放弃了要孩子的想法。“老人总是催我要孩子,说我年龄也不小了,该考虑了,老公那边也一样,他的压力也很大。本来说今年打算要的,可是因为来这边支教,要孩子的事只能暂缓。起初家里人不同意,但是我和他们说了,支教很有意义,能为农村的孩子教书本来就是我当老师的梦想,最后家里也妥协了,老公还亲自把我送过来。”李老师笑着说。
然而,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教学,更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成为农村教学的一个盲点。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她自己掏钱为孩子们买书,并利用身边的资源为班里建立了图书角,让孩子们爱上英语阅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
回忆起在农村支教的这段时间,李老师表示:“这里的孩子非常淳朴、懂事,他们也很不容易,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且又住校,因此除了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也要给予他们帮助,最重要的是给这些孩子们心灵上的疏导。”
“李老师就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们,下课后还经常和我们一起踢毽子、一起去食堂吃饭……晚上还给我们这些住校生免费辅导英语。”五年级的栗榕同学对记者说。
“这些卡片都是今年教师节学生们亲手制作送给我的,虽然不精致,但情谊很真挚。”李老师边说边拿起桌子上的贺卡向记者展示,那一刻,李老师脸上的笑容流露出幸福。
“这段日子让我重新审视了幸福的定义”
武川县哈乐镇小学一共有46名学生,24位老师,这个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质量都相对落后,而且老师年龄偏大,师资力量薄弱。54岁的邢玉芳是光明路小学教导处的主任,为了来农村支教,她又重新拿起课本走上讲台,为一年级学生教数学。
来到学校后,邢玉芳就没有把自己当成“外人”,她把经验从城市带到了农村,也把“求真至上”的精神融入到了每一个教学教研环节。“这里的孩子留守儿童占班级半数,还有一些孩子学习基础差,胆小内向,刚来后的一次考试,有的孩子数学只考了3分,有的甚至连‘1+1=2’都要扳着手指头来算,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学习的概念,脑海里就是一张白纸。”说起孩子们的情况,邢老师这样向记者描述。
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和思维上能够有所提高,邢老师决定零起点教学,从最简单的背数字开始教“1、2、3、4、5……”当看着孩子们流利读出这些数字后,邢老师欣慰地笑了。而且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邢老师经常在上课时“发奖品”——对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奖赏一支铅笔或者一块橡皮。通过这些办法,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他们也不再害怕回答问题,而且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支教的这段日子里,哈乐镇小学已成为邢老师生活的一部分,那份最初的陌生已经变成现在的难以割舍。“这段日子,让我重新审视了幸福的定义,也让我感受到来乡村支教的重要意义,就像当初来到这所学校,我告诉这边的老师,只要我们带着爱的种子去传播,爱就会深深埋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影响学生们的一生。”
自掏腰包为学生们买复习资料
今年52岁的曹古陕是呼市第十一中学的高中物理老师,也是这次支教武川县西乌兰不浪小学3名老师中年龄最大的。他的儿子今年上高三,平日里习惯了有爸爸陪在身边复习功课的他,起初并不希望父亲去支教,但是曹古陕为了能把良好的城市教育带到农村,临走的时候告诉儿子一句话:“现在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你的父亲。”
回顾这段日子的支教工作,曹老师感慨万千:“有辛苦的付出,也有幸福的收获。这段时间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工作上都有了进步,可以说,来到这边支教,为我的教学生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到这里教书,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城里相比差别都很大。但教书育人的任务却是一样的,虽然我带的初三年级只有6名孩子,但面对这群有着强烈求学欲望的孩子,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曹老师说,从精心备课到认真组织教学,他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生怕有了疏忽愧对学生。他每个周末开车回到市区的第一件事,不是看望年迈的父母,也不是询问儿子的学习情况,而是来到自己工作的学校,为农村的学生借下周课堂上所需要的教学设备。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生学习底子薄弱,学习自主性较差,为此,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当得知孩子们没有复习资料后,曹老师自己开车回市区为学生们买复习资料,要知道,这可是曹老师从他那并不算高的工资里自费为学生们购买的。当学生们接过曹老师手中的学习资料后,特别开心。“谢谢曹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一切,我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骄傲,在这里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像一位父亲,平日里为我们送来暖暖爱意,我们一定不辜负曹老师的希望,好好学习,将来回报曹老师。”贾喜俊同学对记者说。
曹老师告诉记者:“这段日子我以校为家,在这里,我有更多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我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升,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西乌兰不浪小学的所有师生共同进步!”
“支教老师为孩子们打开了心灵窗户”
“中小学教师来农村支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这些地方的孩子由于和外界的接触比较少,大多数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和外界毫无联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近乎为零。再加上本地老师的缺乏,年龄的偏大,让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极其有限的。正因为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村里的孩子无法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触到这些现代人必备的知识,而这些义务支教农村的城市老师们,就是为他们打开心灵窗户、让眼界更远更广的人。”对于支教,西乌兰不浪小学校长侯宝平这样评价。
侯宝平表示,首先,城市的老师接受过高等教育,素质高、眼界宽,他们有能力去担当这个重任。其次,他们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比较全面和客观,能够更生动地引导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生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这样的经历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历练,下乡支教,不是意味着登上三尺讲台就足够了,而是意味着要去跋山涉水,要去四处家访。不仅仅是去与偏远山区的孩子接触,更要去与他们的家庭接触,与他们的父母接触。这对我们老师的体力、耐力、毅力、社会交际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锻炼。而且,这些体验对于支教老师们来说意义非凡,将成为他们教师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条件虽然差些,但支教老师尽职尽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点让我很感动!相信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侯宝平动情地说。
支教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对当地一些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也有很大的意义。陈志华是西乌兰不浪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她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教学资源相当缺乏,年龄也都偏大,来支教的老师,授课水平高,还经常下来帮助我们备课,大家一起探讨教学经验,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